南京西康賓館,延續著歷史肌理的精致低語;蘇州閥門廠,奏響了工業遺存的磅礴新生;窗外戶部山的暮色與室內鼎沸的煙火相逢,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在每個尋常日子里持續生長,每一處角落都在訴說著徐州故事,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它們如同三城記的優雅對仗,在保護與發展的平衡木上,在記憶與未來的交響中,共同譜寫著中國城市有機更新的動人序曲。
在南京頤和路民國使館區的時光長廊里,西康賓館靜靜佇立。梧桐掩映下,造型優雅、依坡而立的西式主樓與錯落有致的西式平房,是凝固的民國外交史冊,簡潔典雅的線條,無聲訴說著中西交融的建筑之美。
? 歷史的重量
這里是江蘇省委辦公廳政務接待重要場所,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穿越百年歷史滄桑,1936年至1949年間,是風云際會的美國駐華大使館駐地,司徒雷登大使曾在此生活辦公,解放后,成為江蘇省委辦公地,1988年升級改造為江蘇省委辦公廳直屬招待所沿用至今。
伴隨百年歷史的浮沉,這幾座民國西式建筑早已飽經滄桑。面對這座承載厚重記憶的建筑群,金螳螂項目團隊開啟了一場新舊共生的“精密手術”,以“修舊如舊”的虔誠,為這座承載雙重使命的建筑注入“歷久彌新”的活力。
? 尊重歷史 守護“原真”
如何在尊重歷史骨骼的同時,賦予城市更新建筑當代的生命力?答案是“守護原真,克制的現代化升級”。隱蔽的管線、符合現代標準的舒適系統悄然融入。尊重建筑的“時光膠囊”,在滿足使用性、美觀性、安全性基礎上,保持原風格韻律。
? 強健筋骨 暗藏匠心
城市更新不止于“面子”,更在“里子”。梳理侵蝕墻體的爬山虎,剝離歲月的苔痕,讓老墻重獲呼吸,剝落浮層,粉塵清盡,殘洞修補,以高延性混凝土為新肌,強筋健骨。
圈梁加固,植筋筑網,讓鋼筋鐵骨深植舊體;面對省委政務保障的特殊使命,金螳螂團隊自我加壓,精益求精,優化工法,提升交付標準。在每一處看不見的收口,在每一次后場的精研,都傾注著對品質永恒的追求。
? 精工細節 現代優雅
步入宴會廳,雅致硬包勾勒灰色邊框,傳統風口經巧思著色,與古銅不銹鋼和諧共鳴。木石相遇的踢腳線處,經匠心獨運,石材筆直到底,木飾斜切巧拼,形成45度完美合縫,成就毫米級的精致觀感。門套石材精磨弧度,與木門無縫相擁,鎖扣拉手,精鋼固鉚,無懼歲月磕碰,歷久彌堅。
? 鋼鐵的記憶
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蘇州閥門廠,占地51畝,近3萬平方米的廠房曾是蘇州工業版圖上強勁搏動的“心臟”。高大的桁架、厚重的紅磚墻、機器轟鳴的回響,是幾代蘇州人共同的城市記憶。
? 蝶變的智慧
跨越時空的“共生”哲學。將冰冷的工業遺存轉化為溫暖的康養家園,挑戰巨大。
面對20個單體建筑,其中10棟鑒定等級為危房D級,金螳螂團隊以“修舊如新、新舊共生”為綱,通過EPC模式整合全鏈條:土建、內裝、鋼結構、加固修繕、市政管網、水電、消防、智能化等12個專業力量,進行了一場充滿智慧的“時空縫合”。
? 錨定記憶坐標
標志性的紅磚肌理、展現工業美學的元素被鄭重保留;廠區的參天古樹、歷史文?!澳珗@”被匠心規劃為“陽光療愈花園”,古老的紫藤花架下,江南園林的清麗溫婉與工業歷史的厚重感奇妙共生。
? 注入適老溫度
原辦公空間被重構為適老化居住單元與文化休閑中心,全園無障礙設計溫馨流暢,便捷與尊嚴融入日常,適老化設施、防滑地面,體貼的護士站服務,細致入微。這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對老年生活方式的人文關懷重塑。
? 激活社區生態
利用廠區原有高大喬木和綠化基底,打造貫穿園區的“療愈景觀帶”,專業化醫療康復守護設施入駐,一個融合“醫養結合”專業服務的復合型養老生態圈在此蓬勃生長。
? 建筑更新的意義
蘇州閥門廠的蝶變,遠不止于功能的華麗轉身。它是一次城市發展理念的深刻升級,盤活了沉睡的閑置土地資源,守護了城市的集體工業記憶,將冰冷的遺產成功活化為有溫度的養老社區。這次城市更新,是對工業遺產的磅礴喚醒與功能再造,對銀發經濟“創新活化”的生動實踐,為應對老齡化社會提供了充滿活力的“蘇州方案”。
? 歷史融合
承載著徐州千年飲食文化記憶的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位于徐州市文脈核心區,原本舊建筑通過改造蛻變,將徐州千年飲食文化與現代國潮體驗融合,打造出兼具歷史深度與商業活力的城市文化地標。
? 場景敘事
重拾市井溫情 聚焦于記憶中的市井生活場景,街巷、酒肆、攤檔等元素,通過空間敘事與場景沉浸的方式,將“歲月痕跡”巧妙疊加。設計師運用現代手法,對傳統建筑元素進行重構。簡化木作色調,營造出古樸而溫馨的氛圍;天幕模擬晝夜四季,讓游客在不同時間段都能感受到獨特的場景體驗。
? 空間布局巧妙
既保留了原框架主體,又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與改造。拆除舊頂棚,打通中庭,創造出一個476㎡的共享空間,提供了更加開闊、舒適的參觀環境。在建筑元素的運用上,提取漢代建筑直線條元素,以現代鋼構重塑廊柱,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展現出獨特的建筑美學。
北區以江南庭院風為主基調,加上水景戲臺、石橋流水、青磚綠植氛圍重現老鎮宅院風光。
南區的多點位演藝空間,無論是鼎狀舞臺、新國潮劇場等,結合美食故事,可沉浸感受年輕化的飲食文化。
? 色彩體系和諧
色彩是文化的載體,融入徐州城市主色調“黃灰雅調”,輔以國潮風格亮色,既體現了地域特色,又彰顯了時尚感。同時,色彩體系還呼應了中國傳統五色哲學,青(食材區)-赤(烹飪區)-黃(宴席區)-白(茶飲區)-黑(器皿展)的文化寓意,不同區域采用不同顏色,寓意深遠。
? 舊物新生 雙重傳承
修復原建筑青磚墻面,并嵌銅條標注歷史年輪,讓每一塊磚都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利用廢棄廚房食梯改造食材傳送通道,既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回收舊木梁雕刻成店鋪招牌,增添古樸韻味。這些創意改造不僅解決了原建筑的功能缺陷,同時賦予其新的文化生命力和運營可持續性。
城市,絕非冰冷的建筑容器。她的靈魂,深植于每一塊青磚的低語,每一根鋼筋的記憶脈絡之中。當“更新”成為時代的國家命題,南京、徐州、蘇州,用承載著截然不同時代密碼的空間,給出了充滿東方智慧的回應。
金螳螂團隊參與城市更新的“三城記”,如同一曲和諧的交響曲,深刻揭示了城市更新的核心真諦——在保護與發展的精妙平衡中,在記憶與未來的深情對話里,城市的呼吸在傳承的土壤里汲取養分,在創新的枝頭綻放新芽,煥發永恒的生命力。這呼吸,是青磚在歲月中沉穩的吐納,是鋼筋在轉型中強勁的搏動,更是中國城市走向更可持續、更富人文關懷未來的堅定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