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這座充滿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的城市中,在古城西北部是一片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于一體的區域,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心中的詩意之地。
這就是桃花塢,既是風流才子唐伯虎的出生地,在這里寫下了“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桃枝當酒錢”如此灑脫不羈的詩句。
這里更是一代代蘇州人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千里尋根第一站,此心安處即姑蘇”。
粉墻黛瓦、庭院深深、臨水而居,這里的建筑風格、人文氛圍和歷史變遷都讓人流連忘返,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畫卷中。
“非遺賀新春”2025主會場
早在明清時期,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就是蘇州傳統手工業重要的生產地和聚集地,是最初的文化與創意、設計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
桃花塢片區占蘇州古城區的八分之一,歷史特征眾多,脈絡豐富,與之相關的名人賢士不勝枚舉,大量文保、控保和歷史建筑匯聚于此,同時片區內擁有多項世界級、國家級、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因此如何去保護、發掘、傳承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金螳螂負責片區桃花塢美術館、蘇州市方志館項目的室內外改造設計和施工。
桃花塢美術館仿佛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的藝術光芒,它巧妙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設計元素,既保留了江南水鄉建筑的精致和典雅,又融入了現代建筑的簡約與大氣。
美術館宛如一座靜謐的藝術城堡,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簡潔流暢的線條和古色古香的裝飾相得益彰,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設計以“遙看一塢桃花紅,許是吳派墨硯池”為理念,建筑設計保持現有形體格局與城市肌理,化零為整,形成完整的室內展陳空間。
外立面改造上,以吳門畫派素雅風格意向為主,內庭水院以樸素雅致的風格進行改造,增加靜水和松樹意向,增添了庭院景致。美術館的窗戶巧妙結合了傳統窗欞和現代玻璃,既保證了室內的采光效果,又增添了幾分古典韻味。
設計還充分考慮將沿街面進行改造,加寬人行范圍,增加江南屋面意象景墻,高低形成可行可游可坐的怡人街道空間,同時沿街面形成長卷,成為一個城市藝術家具,提升建筑在周邊街區中的標志性。
美術館以建筑為載體,在室內空間延展、重組,詮釋其所構成的涵義,從中植入文化及地域的多樣化元素。基于對現有建筑空間和功能進行優化調整,擴建展示區域,室內將各展示空間聯通,封閉部分天井庭院,擴大展陳面積,形成整體大型展陳空間。
門廳墻面大面積使用白色天然大理石,使得整個空間純凈空靈,給人以遐想;地面用灰色水磨石鋪滿,既有仿古磚的色系,又有現代材質的細膩質感,體現了古代和現代交錯融合。吧臺用色提煉了桃樹的綠葉和花瓣的桃紅色,展示了桃花塢的地域特征,起到畫龍點睛之筆。大廳的唐伯虎印章大型吊燈讓整個空間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
二層展廳在空間上保留了蘇式建筑的坡屋頂,頂面置入一些仿木條鋁板,用現代手法演示中式梁柱關系,既有中式韻味又呈現出現代空間。整個建筑點成線,線成面,面成體塊,運用奇思妙想創造出一方獨具美學魅力的新天地。
透過茶室玻璃,外面是中式園林的設計小景,內外呼應,中庭水院則是美術館的視覺中心,素樸雅致,黑白灰色系讓人置身于蘇州的粉墻黛瓦之中,幾棵松樹的植入使寧靜的空間又多了一些生機和一份意境。
在這里,你可以盡情領略藝術的魅力,感受文化的熏陶,享受一段難忘的藝術之旅。
國有史,地有志,地方志是一個地方的靈魂和瑰寶。
國家方志館江南分館(蘇州市方志館)落戶桃花塢,將推動該片區文旅的深度融合,設計充分挖掘桃花塢的文化內涵,通過現代手法將江南建筑的內斂、純凈融入空間,營造一個蘇式生活的精神家園。
方志館的設計以蘇州博物館為藍本,公區通過大面積的設計留白及簡練的線條營造出新中式的精神核心,暖色木飾面的穿插運用增加空間的溫度感和品質感。
通過運用連接、延伸、開放的設計語言,融合“新”與“舊”,“人文”與“自然”,使得整個場館內涵更加豐富。
這些項目改造遇到共同的挑戰是工期短、運輸難、多專業交叉施工,項目團隊結合周邊情況,根據建筑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合理組織各專業進場時間和人員,協調好現場各專業流水施工,見縫插針,“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美術館正門超高懸挑門廳雨棚,從最初對老舊門廳的拆除,到鋼結構硬挑雨棚的設計與搭建,克服了無柱支撐的技術難題,挑出長度達5.2米,寬度為12米,高度還原了預期的裝飾效果,讓原有建筑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一朝入姑蘇,滿眼是江南”,漫步桃花塢,你仿佛走進唐詩宋詞中的夢里水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歷史背景,使其成為蘇州不可多得的文化和旅游地標。
桃花塢片區的升級改造,是姑蘇古城更新的有益探索和樣本,為傳統街區和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靈魂,讓人真切感受到了時代變遷下的煙火人間,更展現了蘇州傳統文化、民俗在新時代下必將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繼續訴說著屬于蘇州的風雅與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