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關于在工程建設領域推行銀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擔保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全省工程建設領域全面推行銀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擔保制度。近日,陜西省招標辦印發相關通知,率先在招投標領域推行該制度。
《通知》中明確,推行銀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擔保制度,目的是“切實減輕建筑業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壓力”。從當前建筑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來看,這一舉措不僅能切實為建筑業企業減輕負擔,也將為建筑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動力。
為企業資金鏈松綁。當前,保證金的交納方式多以現金為主,加之少數地方自行規定了名目繁多的保證金,這給建筑業企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僅以履約保證金為例,按規定,履約保證金一般為合同價的10%左右,一個合同價為5000萬元的工程,企業就要繳納履約保證金500萬元。若一個施工企業有10個同等規模的項目在施,僅履約保證金就高達5000萬元。而在整個項目履約過程中,這5000萬元只能躺著“睡大覺”,不能參與到再生產之中。這不僅使施工企業不堪重負,也為企業進一步開拓市場加了一把鎖。
201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表示要“全面清理涉及工程建設企業的各類保證金、押金等,對于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并“積極推行銀行保函和誠信擔保”。《通知》中也明確了在招投標活動中,“凡需要提供工程投標保證金、工程履約保證金、工程質量保證金”的,建筑業企業可提供銀行保函或工程信用擔保,“各有關部門、單位和企業不得拒絕接受”;工程款結算時,“凡建筑業企業提供銀行保函或工程信用擔保的,建設單位不應再扣壓工程履約和工程質量保證金”,這將為建筑業企業的資金流動帶來極大方便。
另外,履約保證金可用保函和誠信擔保替代的規定,或許能改變我國長期實行雙向擔保制度致使履約擔保與支付擔保對弈的局面,促進工程擔保制度的快速發展。
促使行業信用體系盡快建立和完善。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銀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擔保制度發展的基石。為推進全國建筑市場監管信息化建設,住房城鄉建設部近年來大力推動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工作平臺建設,并爭取在今年年底前分3批全面完成全國31個省級平臺建設。2014年12月,陜西省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一體化工作平臺已通過驗收。誠信體系的建立,目的是培育規范的競爭機制、建立良好的市場運行秩序,這也為工程信用擔保制度這一工具的運用建立了良好的環境;而借助工程信用擔保的運作,建筑業企業也將更注重誠信,更有利于行業的規范和可持續發展。
對建筑業企業來說,“一帶一路”規劃的實施,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已不再止于“紙上談兵”。工程信用擔保作為一種促使參與工程建設各方守信履約的風險管理機制,在國際上已被廣泛應用。企業要走出國門,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必然要走工程信用擔保這條路。而企業要獲得銀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擔保的主體——金融系統的肯定,目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必須改變。誠信體系建設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
銀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擔保制度的推行,能對整個建筑行業起到整飭作用,在為建筑業企業“松綁”的同時促進建筑業良好競爭秩序的建立。這也是建筑施工企業徹底擺脫粗放型發展模式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