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公立醫院擴張是預算軟約束下投資饑渴癥的典型表現
來源:《中國醫療保險》雜志 時間:2015-05-08 11:01:17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新醫改自2009年以來,政策鼓勵什么,什么就熄火,政策限制的事情反而越發膨脹,頗具諷刺意味。新醫改要求保基本、強基層和建機制,基層醫療衛生組織就是強不起來,偏偏大醫院快速膨脹。新醫改要求醫療資源均衡配置,而城鄉之間和各級醫療機構間醫療資源“倒金字塔”結構卻不斷強化。
有人認為,公立醫院快速擴張說明市場需要。謬矣。要知道,只有公立醫院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其擴張行為才能說明市場需要。如果公立醫院政事不分、管辦不分,與政府依然是“父子”關系,那么,公立醫院的快速擴張就是預算軟約束下投資饑渴癥的典型表現。
公立醫院快速膨脹,與新醫改的初衷南轅北轍。大型公立醫院拼硬件、拼設備,虹吸醫療人才,相應地,基層醫療衛生組織則越來越弱,形成馬太效應。這就強化了醫療資源的倒金字塔分布,使得患者更加依賴大醫院。最終導致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離我們越來越遠。
2014 年 6 月,衛計委下發《關于控制公立醫院規模快速擴張的緊急通知》,擬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公立醫院的快速膨脹。這種行政手段管用嗎?答案并不樂觀。行政手段可能治標,但肯定不治本。行政手段只能暫時壓住快速擴張的現象,而不能熄滅快速擴張的沖動。
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曾用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父子”關系和預算軟約束,揭示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各國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投資饑渴癥和擴張沖動。實踐上看,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通過“政企分開,管辦分開”,解除政府與企業的“父子”關系,有效緩解了此問題。
我國公立醫院規模快速擴張,并非意料之外。只要政企(事)不分、管辦不分,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公立醫院,必然存在投資饑渴癥和擴張沖動,這是規律。如果政策不尊重規律,就要受到規律的諷刺。
要發揮市場在醫療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落實“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原則,使公立醫院真正成為獨立的法人,而非政府的附屬物。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使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公共衛生、基本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
上一篇:北京第三大三級兒童專科醫院將營業 兒童看病實現分流
下一篇: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推開 明確醫院建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