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2015年4月第4期

一大波中國設計師奔向米蘭,丟人還是長臉?

01

中國設計師的米蘭印記:延續與成長

  一年一度的米蘭“朝圣”季即將到來。中國設計師也即將或已經在路上去奔赴這場盛宴。一年又一年,在這個狂歡的設計周,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遙遠的地中海,留下了獨屬于東方的深淺印記。他們或延續或創新,在設計之都上,發出了屬于中國的設計之聲。

  2006年,這一年,全球的22所院校參加米蘭展的衛星沙龍展覽,清華大學是中國大學中惟一應邀參展的學校。從邀請到準備參展的時間很短,當時的主要思路就是這些設計作品一定要側重于我們中國的文化特色,在中國文化氛圍上做出現代感的家具來。這次中國設計在米蘭展的衛星展試刀。

  2009 年,“中國設計再思考”以胭脂紙、“生機”、“鑿壁偷光”、鑰匙圈 /方、竹筒CD架、蘆葦桿蠟燭、蠶/蛹/protector、打酒燈闖進米蘭展,傳達了中國女人細枝末節的儒雅、人們向自然奉獻的一片生機、家喻戶曉的勵志故事、傳統陰陽矛盾、中國飛鏢的快準及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

  2010 年,“中國哲學”沖進米蘭,朱為潑的“翼”、章俊杰的“無 (nothing)”、洋傘立、老式藤椅,展示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飛檐翹脊、傳統燈具的輕韌框架與紙質外包的做法、設計順應人的自然習慣的理念及刺繡的方式等。

  2011年,米蘭展上,Fendi 展位入口豎立了“中國人禁入”牌子,拒絕中國設計師入內參觀,中國家具設計因此集體飽受抄襲的指責。

  2012年的米蘭展上,Fendi 依然拒絕中國人入內。而這并不影響中國設計想要“走去出”的意愿及其與國際交流的決心。同年,“坐下來”中國當代坐具設計展在米蘭設計周場外展核心區域舉辦,品物流形新品展出,展品獲得2012米蘭設計周SaloneSatelliteDesign Report Award 全場唯一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此獎的中國設計師品牌。

  2013年,以“中國設計,世界看見”為主題的北京-米蘭姊妹設計周互訪活動,于當地時間4月10日在米蘭安莎爾多中心隆重開幕,“大中國的味道”——2013中國兩岸三地當代民藝設計展、“品茶、品道、品設計”——2013米蘭設計周中國原創家居品牌及作品展等成功開展。

  2014年,米蘭設計周期間,由中國設計師主導的大小展覽,如“居然·2014中國設計進行時”、“看見造物——米蘭三年展特展”、當代設計展、“融·絲”設計展等,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規模和數量。

  2015年,以“心·物”為主題的 “華頌·中國設計進行時” 主題家具展,將在2015米蘭設計周上呈現,由朱锫、阮昊、楊冬江、林學明、陳耀光、姜峰6位中國頂尖設計師組成的原創家具作品,將在這里向世界展示中國設計的魅力。除此之外,紅星美凱龍、清華美院、著名設計師梁志天、品物流形創始人張雷等也會攜最新力作參展米蘭家具展。

  從獨立設計師到設計企業到設計院校,中國設計者們,在4月的米蘭,競相展露中國設計新力量。

02

設計師:我們為什么要去米蘭?

  從外圍到參展,中國設計師的米蘭之路,終于有了突破。那么,米蘭設計周,對于中國設計師,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去參展,觀展?或許,我們可以從米蘭的無窮魅力與中國設計的現狀來思考。

  (1) 五十三年魅力傳承,最潮流與最前沿的設計都在這里

  從1961年開始,每年一次的米蘭設計周,歷經53年歷史的傳承,成為了世界家具界最權威最前沿的展覽。它見證了過去53年的家具變遷,也奠定了“made in Italy”在世界上的強大品牌效應。作為世界公認的最高規格國際年度設計盛會,這里每年都匯集全球頂級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成果。盡管一直以家具展冠名,但實際上展覽已超越了家具設計本身,展覽涵蓋家具設計、工業設計乃至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服裝設計等更廣泛的領域,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的設計師﹑記者和專業人士聚集于此,共同研討、分析最新的設計潮流與技術﹑材料發展趨勢。

  這里有地位顯赫的米蘭家具一條街,堪稱意大利家具命脈所在,在每年的意大利米蘭家具展期間,是意大利設計師展示最新作品的場所。各個家具、燈具商店、陳列室、工作室等,都在這里能找到。

  這里有創意超前的米蘭設計周,雖然坐落在米蘭展的展館外,但是,在每屆米蘭展都能創造非凡的神話,已經成為米蘭設計周最具指標性的展區之一。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優秀企業的創意pk,同時這里也是眾多設計師沖擊夢想的地方。

  中國設計師奔赴米蘭,能找到絕對最時尚的新品、最優質的產品以及融合了一種享有盛譽的文化背景且能成功將創新和卓越相結合的企業能力。

  (2) 舉全城之力,米蘭給設計提供了至高無上的尊重

  作為設計之都,米蘭充滿了無盡的誘惑。這是所有設計者心中的圣地。這里有悠久的歷史和藝術沉淀,有隨處可見的哥特式建筑,有米蘭理工大學、歐洲設計學院、多莫斯設計學院三大設計名校齊聚。米蘭能夠成為設計及時尚的重鎮,是一種從內到外的文化延續。每年的設計周,更像是一場大party,讓到來的設計師,隨處都能感受到藝術和設計的魅力。

  除了主場館,米蘭市區中還設置了若干個展區,甚至城市中的重要廣場與街道也被精心裝點。它們彼此呼應,共同組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層次分明﹑精彩絕倫的藝術展覽,交織出一張無形的網絡,使整個米蘭成為一個巨大的展覽平臺,為世人呈獻一場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藝術盛宴。

  米蘭家具展除了吸引來自世界上最著名的2000多家企業外,還始終為青年設計師保有兩塊展廳,并形成獨立的品牌效應,足見意大利整個家具產業甚至是工業產業對設計的尊重和重視程度,以及對設計展的駕馭水平。這也源自于意大利悠久而優秀的設計傳統,使沙龍展能夠薪火相傳。

  正是在以推動個人設計創意、促進院校設計交流、最終推動設計產業的目標引領下,設計沙龍機制把一批又一批年輕的設計師推向了世界,推向了市場。同時也讓世界了解了衛星沙龍展,了解了在這個平臺上展示出的一件件設計佳作以及作品背后一張張鮮活的面孔。

  投身于全城狂歡的設計熱情之中,對中國設計師而言,也是一次身心的洗禮。感受文化,暢享設計,靈感的迸發與創意理念的汲取,都在無形中融匯而來。這種感受與體驗,相信是每個設計師夢寐以求的一次經歷。

  (3) 學習交流,中國設計借米蘭與世界溝通

  中國設計師的米蘭之旅,最本質的目的就是學習,去吸收營養!正如中國家具協會流通專業委員會執行主席鄒文龍所說,“國內的家具展都以米蘭家具展作為標桿”,米蘭家具展是中國設計師,乃至整個家居行業的最佳學習對象。

  國內慕名而來的觀展設計師,去看整體家居流行趨勢,去觀摩前沿產品的外觀設計,去了解最新的工藝生產技術,去探尋最新最潮的市場導向,去看清中國與世界的差距與不足……在這場大的盛會面前,高質量的亮點產品與超先進的設計理念以及不斷更新的設計工藝,都玲瑯滿目地擺在你面前,學而習之,不亦樂乎。

  對參展的中國設計師而言,帶著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國設計的魅力,與志同道合的設計同行溝通交流,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進中國設計在世界舞臺上的前進步伐,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03

大批中國設計師奔赴米蘭,吐槽or點贊?

  吐槽現狀:向中國設計開炮,缺點一籮筐

  當大批設計師涌向米蘭之時,吐槽之士早就醞釀好了說辭等著向中國設計開炮。拋開激進分子不談,當下的中國設計,確實有很多可吐槽之處,也確實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1,原創性不足

  一直以來,產品原創性問題都是中國設計備受關注的重點。在早期的米蘭設計周,甚至有“中國人禁入”的標牌樹立。 抄襲成風的惡習,讓人汗顏。無論是風格上的抄襲還是材料造型上的抄襲,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國內家具界,原創設計的家具占比還只是個位數。

  產品創造難,但仿造容易的市場心理,讓大批的中國“山寨”設計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這個設計界公開的“秘密”,讓一個家具生產消費與出口大國,不得不立于一個尷尬的境界。

  2,環保意識差

  一直以來,中國設計師的環保意識遠遠落后于歐洲國家。無論是室內設計還是產品設計,相比于國際大趨勢,中國設計還相對處于高耗能高污染階段。近幾年來,隨著綠色化概念的普及以及國家相關環保政策的落實,中國設計的環保化程度有所提高,在很多設計材料的選擇上也開始有所側重與創新,但仍然有待加強。

  3,缺乏設計精品

  由于受到市場經營,企業管理等多方因素的困擾,國內的設計整體水平還處于一個較低的階段,設計精品數量有限,缺乏對細節的把握與掌控。相較于國內而言,國外的設計更加的嚴謹科學,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兼顧美觀藝術性。

  點贊態度:設計師要有眼界,勇于開拓學習

  盡管批評之聲不絕于耳,但是,吐槽之后,我們也應該為走出國門,虛心學習的中國設計師們豎一個大拇指。拋開“借鑒”與“抄襲”,在這場設計盛會中,中國設計師吸收到的精華,遠比幾個產品形態要多的多。

  廣州城市組設計總設計師潘向東:鼓勵和反對都是對的。有些人去的話,能夠推崇中國的設計,那是好的。但有一些,表現出來,非常正面的,這方面還要考慮。

  梁志天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梁志天:一定要去,因為我有一個產品要推出來,今年我幫意大利的一個一線品牌做了全系列的家居設計,他們是這么多年來第一次找華人設計師、東方設計師做設計,我覺得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應該說是我們華人設計師的榮譽,所以你們一定要來支持我。

  中立態度:個人行為,順其自然,無需追捧

  越來越多中國設計師奔赴米蘭參展、觀展,但這批中國設計師代表的是個人,還是中國設計,在不同人心中也有不同的劃分,就如對此現象,吐槽者有之,點贊者不乏,同樣持中立態度的人也不在少數,以下僅取兩位設計師的觀點。

  HSD水平線,空間設計創意總監琚賓:一個事物的發展要尊重自然規律,它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也可能長成歪瓜裂棗,順其自然就好了。去,不要強求,不去,要順其自然。但我認為媒體導向不要去捧——一旦去了之后就代表中國什么什么,我感覺這件事情非常丟人,一定要在那長臉。這不是中國人的輕輕狀態,非常淡然、非常優雅,我沒辦法形容,但這就是我的態度,要自然。

  北京集美組執行總裁創意總監梁建國:我是不反對去,但是我不會去。

04

米蘭之后應自省,中國設計要走出去更要做起來

  提起米蘭設計周,不得不提讓設計師甚至是中國人難以忘記也不想記起的過往:2011年,米蘭展上,Fendi 展位入口豎立了“中國人禁入”牌子,拒絕中國設計師入內參觀,中國家具設計因此集體飽受抄襲的指責。而這次事件似乎無疑了西方人眼中中國只會“抄襲”和“制造”的印象,為國際認可中國原創設計又加了一道屏障。2012年米蘭設計周,2013年米蘭設計周,2014年米蘭設計周,以及即將到來的2015年米蘭設計周,中國設計的“走去出”的準備更加充足,意愿及其與國際交流的決心更加強烈。

  在國際舞臺上,抱團的中國設計,需要更多的“中國創造”來打響民族品牌。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設計師,需要設計企業,需要設計品牌共同的堅持與努力。米蘭之后,中國設計仍然需要開拓創新,繼續步步為營。

  國家經濟的發展,政策的支持,社會的進步,為室內設計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環境,而豐碩的果實是否能被孕育出來,還取決于“種子”自身的生長情況。無疑,經濟、政策、社會整體環境確定的前提之下,行業是否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還是行業的載體“人”,這里指室內設計師。

  受需求的影響,近年來室內設計師的數量與日俱增,據中國建筑裝飾協會與建設部原勘察設計司的調研數據顯示當時全國的室內設計師有20多萬人,據贏道顧問家居營銷中心分析2013年全國室內設計師不少于40萬。而如此之多的室內設計師當中,能夠被業界認可的就寥寥無幾,更別說走向國際舞臺。

  短期內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幾個方面中國設計與國外設計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對于國外設計的取經,自改革開放前、中國設計剛剛起步之時,中國設計師就開始實行,直至今日,中國的一些設計師一直以各種形式學習國外設計師的或國內優秀設計師的設計,為自己鍍金。而我們又不可否認,其中有個別設計師抄了小路、走了捷徑,給國外設計師,尤其是西方設計師,留下“中國無設計”的印象。致使中國設計“走出去”的步履異常艱辛。

  與此同時,中國建筑設計市場上也進行著一場令人振奮的,越來越多的國外建筑師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一座座標新立異的城市建筑崛起,挑戰著公眾的審美。習主席在2014年文藝座談中提出禁止“奇奇怪怪建筑”的建造,雖未明確指出評判標準,但是沸沸揚揚的批判與思考勢必會對以建造這些建筑為主的外國建筑師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消極作用。另一方面,201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王澍、首位在海外贏得重要標志性建筑設計權的中國建筑師馬巖松、世博外國館唯一中國設計師王振軍等設計師的“突圍”,意味著本土設計師的設計水平逐漸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時至今日,出國交流設計的不僅僅是參加展覽的設計師,觀看展覽的設計師數量也日益增多,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室內設計師。很多著名設計師,如高文安、梁志天、梁景華、洪忠軒等,都曾公開表示做設計要開眼界,要真正看到外面的世界。在參展、觀展之后,繼續樹立獨立思考的能力,秉承普世的價值觀導向,敏銳的時尚潮流嗅覺,愈加深刻的設計水平和認知,更加大膽創新的設計及選材理念,以及跨界大設計觀。非抄襲、借用,而是吸收各家所長,用自己的方式和特色演示,從同質化的大軍中樹立獨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標志。不僅讓中國設計走向國際,讓中國設計打開國際市場成為可能,也讓中國設計師逐漸開闊了眼界,提升了自我的設計修養。

  中國設計需要“走出去”,更需要“做起來”,原創設計是各行各業設計師必須堅守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也是設計師立足之本,中國設計發展之基。龐大的室內設計師群體根據設計水平和能力組成了正金字塔狀,代表整體水平的不是處于塔尖上的個別設計大師,而是整個群體的平均水平。能讓中國設計發展起來的,不是某一位或某一些設計師,而是每一位設計師肩負的使命。因而,每一位設計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堅持原創設計,進而讓中國設計“做起來”,以便中國設計“走出去”的姿態更高昂、更輕盈。

結語

  無論吐槽還是點贊,行進中的中國設計,需要也必須將目光投向國際最高水平。對于米蘭設計周這樣一個絕佳的展示與學習平臺,中國設計師當然要抓住機會,秀出風采,取長補短,學習貫通。而我們,也需要再耐心一點,給中國設計更多的時間,去叱咤米蘭秀場。
我要說:
From: 驗證碼:
互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