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tel De Edge 隆堡滿景酒店、
Club Reach 尚悅會、
The Austin 銷售空間、
Emperor 1881 英皇珠寶旗艦店
陳志毅,畢業于英國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的建筑學系,之后于法國Université Paris Sorbonne進修法國文化,為英國及法國注冊建筑師。陳志毅被香港室內設計雜志Perspective譽為“五大具有前瞻性設計師”之一;并被Home Journal譽為“十大杰出設計師”。另于每年一度由“香港傳藝節”所舉辦之選舉中,陳志毅被譽為“2008十大杰出設計師”之一。
“源于生活的設計,為生活的設計才是最強大的。就好比,如果你沒有感受過希臘的陽光,就不會想到希臘的建筑為什么要設計成白色。只有切身的感受、經歷,才能有想法,才知道怎么去做得最好。”
“空間,對我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事物,可以說存在于我的血液中。”陳志毅,與其他設計師通過學習繪畫進入設計師行列有所不同的是,他似乎天生就對空間很敏感。在其父發展商身份的影響下,從小就與建筑物打交道,可以說陳志毅對空間有天生的觸覺,知道如何將四面墻組成的空間打造成一個充滿詩意的空間。
“無論是建筑還是室內,其實都是對于空間的處理,建筑與空間有著很強的互動性。我很喜歡的室內設計都是出自于建筑師之手。”這是遠赴英國留學時陳志毅對空間的感受,建筑和室內之間的界限似乎也沒有那么的嚴格。之后,在陳志毅去到了巴黎進一步找尋對空間的感悟時,加入了Andree Putman的團隊,這些工作經歷使得陳志毅對室內設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時,陳志毅對于室內設計的興趣以及在室內設計方面的能力也日漸凸顯。
“歐洲的經濟發展比較成熟,設計的發展空間及就業市場也比較大。在歐洲這個大的設計環境中,可以從大同和小同兩個方面來看。”陳志毅說,“大同,即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同的商業社會中,享受著互聯網、只能手機等高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我們的設計也要遵循一些基本的人體功能學、一些功能性的東西。小同,即是獨特的環境,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獨特的文化,每個人也有獨特的生活方式。比如中國的茶文化、歐洲的咖啡文化。”故而在陳志毅看來,好的設計都是在大同中又有小同,并且將小同升華,融入到自己的設計當中。
“我們生活在空間內,我相信每個空間都是有詩意、有情感、有味道的。”這大概就是陳志毅所說的大同中又有小同吧。在陳志毅的作品中,往往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出空間的詩意。首先,美感。設計就是創造美感,除了注重顏色的搭配,物料、設計線條等的運用外,作品在空間及比例上的美感是很重要的。一個美的空間設計,是能夠把人帶進去感受的,使人沉醉;其次,實用性。空間的受眾是人,人生活在空間內,空間內的東西是為人準備、為人享用的。因此實用性十分重要。最后,便是啟發性。啟發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影響力”,讓人從設計中受到“啟發”。設計的啟發一方面在于讓公眾關注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比如環保;另一方面在于啟發更多更新穎、更有創意的設計,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推動社會的發展。
空間的詩意就是這三者的結合。“就像一支手表一樣,最美的、最精準的手表,沒有零件是多余的,每個零件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每個零件其實都不是裝飾用的,卻又起到了裝飾的作用。”陳志毅說,“空間的詩意也是如此,一個有詩意的空間,每件物品,每個細節都是有他的功能在,但是每樣東西本身又是件藝術品,可以細細觀賞的。”
設計是演繹生活的,藝術也與生活息息相關。“設計抑或是所有創意,不是用方程式可以計算出來的,沒有既定的規則可以去遵循。就像一首歌, 那7 個音符是既定的,但是如何去創作一首優美的旋律是沒有定律可循的。可能是某天聽到一首歌、或者是看到一件美的事物觸發的。我的設計理念也是如此,是生活及設計中的所感所悟。”陳志毅說。
在室內設計的中,經常聽到設計師們談論古典、現代、極簡,甚至于別的地中海風格、田園風格等等的設計風格,甚至也有設計師將自己標榜為古典風格派、現代風格派等等不同的風格流派。然而,在陳志毅眼中,這些設計風格只是一個代名詞。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顏色、細節、線條、空間感等等的歸類亦或是統稱。
“設計風格其實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的交流。但這往往將設計簡單化了,現在人們已經習慣性的將設計風格等同于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顏色,細節等),而不是設計風格的背后意義。比如我們所說極簡minimalist 的設計風格,現在大家等同的是白色的空間,單一的色彩,簡單的細節,但是minimalist 風格對于空間的處理及它的優點卻被忽視了。”陳志毅說,“在我的設計當中,我很少將自己的設計歸入到哪個特定的風格當中。我覺得設計不應該限定在特定的風格框架中。如果要給自己的設計一個風格的話,我想可能當代設計。因為我的設計都是對于當下生活的,讓生活更好的一種演繹。”
那這種源于生活的設計,如何才能顯出其個人特色呢?陳志毅認為,項目當中的個人特色,更多的是設計師對于這個項目的看法,能夠怎樣才能更好的展現出這個項目,當然還有就是客戶的意愿,以及客戶對于項目的定位也是重點。
從學習到實踐,陳志毅已設計過許許多多的項目,其中不乏令人贊美的驚世之作。在設計的過程中,曾遇到過人們所定義的“難題”和“瓶頸”。但他并不視其為難題與瓶頸。面對困境,需要以階段性規劃來攻克,“我覺得每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生涯都需要有階段性的規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有什么要學,有什么要做。然后按照自己的規劃一步步往前走。另外,我想面對壓力時,心態很重要,要積極、正面的面對,對于這份職業的熱愛與堅持也是很重要的。”面對瓶頸,要不懼。“瓶頸與否,我覺得更多的是在于自己的看法與心態。自己對于瓶頸的解釋就是原本很寬的一條路,突然變的窄了,就好似‘塞車’。不是不能往前走,只是慢下來了。人生的某些階段,可能路很暢通,走的很快。設計當中,沿路的風景,也就是我們生活,就是靈感的來源。所以享受‘塞車’的時候。任何一個人生的階段,任何一個生活的節奏,細心去體會,都會有所得。”
1998年,懷著對設計滿腔熱情的陳志毅回港后便組建了自己的設計團隊--CREAM。也許陳志毅成立CREAM是機緣巧合,希望學以致用,而今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陳志毅率領著他的團隊設計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作品,多次橫掃亞太區室內設計各大獎項。陳志毅,已不單單是一個設計師,還是一個成功的團隊管理者。陳志毅將管理公司的方法歸結于四個點,分別是熱忱、團隊、文化、品牌。
熱忱。對于設計要抱有熱情,不一味追求數量,要對每個項目都做到100%的投入,需要每個項目都做到獨一無二。“我在英國工作時,我的老板Jeremy Fry, 他是一個發明家,企業家,他有很靈活的頭腦,他總是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著新奇、喜悅和幻想,即使是看同一樣東西的時候,有簡單的心態。其實做設計也是一樣,對生活需要有熱情,持著一種簡單的心態,不要去想太多。”陳志毅說。
團隊,teamwork,在工作中營造出輕松的氛圍,注重伙伴的自發性和啟發性,加強團隊的力量。作為一個公司的創意總監或者說最高層的管理者,往往是一個點石成金的角色。公司文化的創立、形成以及加強都是團隊中每個人的貢獻。
文化,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督促團隊的整體前進。“香港有句俚語說“魚不跳塘,不會長大”,來隱喻需要頻繁的換工作,才能夠長大。我覺得這是一種很不健康,很不良性的社會氛圍,因此要建立健康的企業文化,推動整體的和諧發展。”
品牌,打造品牌是室內設計應有的效應。“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設計的市場及發展空間也在不斷變大,我和Cream 都希望能參與到其中,參與到品牌的打造及生活的設計當中,這是我的興趣,也是我的長處所在。不同的品牌都有其自身的品牌文化及品牌價值所在,希望參與到其中,去打造成功的品牌,創造‘活’的生活。品牌的空間,在不同的時間都不同的用者,不同的觀者,所以品牌的塑造也要隨著時間去演變,品牌的服務更加的貼心。”
目前,陳志毅和他的設計團隊有條不絮的進行著一些項目設計,比如,香港一個住宅項目會所的建筑設計以及室內設計、一個五星級酒店的設計、以及香港發展商的售樓空間項目等等。“我們的每部作品都是100%的投入到其中,能夠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都是我覺得很滿意的作品。”陳志毅說。
從學習建筑學,到成為室內設計師,再到成立自己的設計公司,陳志毅的身份一變再變,而今更是香港室內設計協會的會長,對于設計行業的發展形勢,陳志毅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室內設計專業化。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專業化是必然結構。在室內設計的專業化趨勢下,在陳志毅看來,首先要做的就是行業的規范化。從1990年開始,香港就對設計行業的規范化做出了一系列的舉動。對設計師自身而言,也要注重自我的提升以及溝通技巧,主動向別人展示自己的長處。
現今,很多人提出了“設計與生活”、“設計與商業”、“設計與品牌”這三個概念,在陳志毅看來,這三者就如同三角形的三個角,不可分割,相互關聯。
設計與生活,現在世界上很多城市都用“City of Design”--“設計之都”來標榜自己,體現設計讓他們城市變得更加好。
設計與商業,“我覺得設計讓商業更加大放光彩,豐富了整個商業社會,讓人們的選擇更多,生活更加便捷。比如說,酒店行業,同樣是五星級的酒店,一個是海邊的度假酒店,一個是城市中心的商業酒店,他們的設計肯定不一樣。而同是五星級的度假酒店,也是通過設計來展示他們的與眾不同。同一個類別的東西,有很多的選擇,商業社會就更加豐富多彩。”陳志毅說。
設計與品牌,品牌是產品的價值卷標。不同的社會群體在商業社會中,要尋找屬于他們的品牌來定義自己,將自己與其他群體區分開來。而反過來,商業產品通過品牌的打造來定義其產品價值,匹配相應的社會群體。而設計,就是將品牌的價值,品牌的文化等等思想層面上的東西,實際化,可視化,從而變得容易認知及認識。
對于今后,陳志毅更多的是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去做好每件事、做好每個項目。在做好每個項目,創造很多好的設計,好的空間的同時,能有機會去參與到不同的設計當中,展示不同的設計。
策劃出品:中裝新網專題策劃:羅婉怡編輯:羅婉怡專題設計:任璐專題制作:吉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