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個設計師有什么成本》這篇有關設計師成本的文章刷爆了,又把設計師拽進了怨婦的深淵。每每有關行業怪相的文章都會被炒的火熱,到底都怎么了?
這個現象能反映設計師群體的基本面,就是掙扎在溫飽線上下。如果一個職業還停留在溫飽線上,這是要堅持還是要放棄?
問題又來了!如果堅持該如何?放棄又該咋辦?
我們從一個正常社會人士來反問設計師,如果時間是設計師的主要成本,掃大街的環衛工人和設計師的區別在哪?如果你說設計師上學了,環衛工人其實也有碩士研究生畢業,是這個理嗎?
那同樣是設計師,服裝設計師、工業設計師、珠寶設計師、建筑設計師,為什么沒有那么強烈的抱怨?
原因很簡單,如下:
1、行業門檻低,不是別人造成的,是設計師自己混沌了,不好好專研一個細分門類,就知道什么項目都接,什么錢都賺,疲于應付,試問如何能產生技術沉淀和社會美譽度?
2、設計本身感覺是感性思維,其實內在有著很強的理論和邏輯,試問一群從來不總結論文和交流心得的設計師,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科經驗?靠畫幾張破圖就異想天開的要做大做強、光宗耀祖?還想發財?做夢!
3、不想做大師的設計師,不是好設計師。想?有用嗎?干!才是硬道理。試問一個情商不高的設計師、只知道時間和圖紙是自己的生產力的設計師,是如何把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社會價值?顯然大師不是通過時間和圖紙堆積出來的,那靠什么?靠的是與社會各階層的交流,靠的是除設計之外的格局,靠的是商業頭腦運作,最后再靠一點專業老底子。
4、衡量一個設計師的好壞,不是自己自吹自擂,那是什么?是社會給予的設計費體現,試問一個穿著得體、出入豪宅名車、為人處世精明的設計師,誰敢對他說:“哥們免費幫忙做個設計唄,不花多少時間。”遇到這種設計師,社會對他的正常反應是什么?先打聽他有沒有時間和檔期,再打聽設計費的范圍,最后才是很尊敬的說:“麻煩抽時間幫哥們做個設計,錢一分不會少你的。”
所以閑的蛋疼的屌絲設計師,醒醒吧,先把基礎的繪圖能力練好,再致力于一個專業設計門類的研究,堅持只做自己擅長的,然后把除設計之外的社交能力、待人接物能力、表達能力、談判能力大幅提高,最好同步打理個人形象和氣質。那時的設計費是需要考慮的嗎?社會一定會給你們一個合適的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