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最熱的科技新聞無過ChatGPT,很多人都陷入深深的恐懼中:我的工作會被取代嗎?
其實去年底,AI繪畫已經引起了一撥恐慌,在某種程度上,AI繪畫已經可以取代很多設計類、甚至藝術類的從業者的崗位了。
2022年11月,由馬斯克帶頭出資創立的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 AI開發的,號稱“最強AI”的ChatGPT發布,上線兩個月,用戶數量達到1億。上一個最快達到1億用戶的是Tiktok,它花了9個月。
馬斯克:“ ChatGPT好得嚇人。我們離危險的強大的人工智能不遠了?!?/span>
“好得嚇人”是因為它可能改變人類未來的生活和工作。
各個領域的文字工作者、工程師、學生、教授等,可運用ChatGPT自動生成文字,摘要,表格,翻譯。此外,它還具有編寫和調試計算機程序,創作音樂、電影電視劇劇本、歌詞、各學科論文、童話故事、小說的能力。
那么,它可能取代程序員、律師、記者、編輯、產業研究者、文員、網文寫手、客服等工作,簡單的數據分析與文字處理,人力比不上它的迅速與準確。當然,目前,它能實現的功能是初級的,而且成本較高,使用也有門檻,暫時取代各工種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有網友評論:
但就此斷言末來我們的工作一定能保住,也不好說。
當年計算機深藍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時候,大家在慶幸:幸好我們還有圍棋!后來AlphaGo橫掃人類圍棋高手,AI再下一城。ChatGPT的未來不可限量也不好預測,這是包括馬斯克在內的人們所擔憂。
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建筑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也在飛速的發展,對于建筑從業者來說,未來會怎樣?哪些人的工作會消失?哪些領域又能更好更快的發展?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目前為止,ChatGPT還是一個處于嬰兒期的AI
ChatGPT是什么?正經的解釋是,這是一款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允許用戶使用自然語言與自回歸語言模型GPT模型互動;大白話,這是一款有資料搜集、整理、分析能力的智能聊天機器人。
“ChatGPT”,Chat,就是聊天;GP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生成型預訓練變換模型。
2018年GPT1.0版本模型發布,這是一種模擬人的腦神經系統的“神經網絡”算法,具有超強的學習模仿能力,經過高達數千億的參數數據的喂養和多個版本的疊代,如今大火的這個已經是GPT-3.5。
ChatGPT,只是GPT的一種應用方式,基于GPT的聊天機器人,
你問它問題,它給你答案。由于海量的數據和無數使用者的調教,現在的它,會給你一個超出你預期的,符合你需求的答案。
然而,目前,ChatGPT依然只是一個處于嬰兒期的AI。
當人們開發出GPT更多的應用模式,它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互聯網入口和基礎設施,將促進互聯網世界的再一次升級,并給現實世界帶來深遠影響,這也是各大互聯網企業喧嘩和騷動的最大原因。
想多一點,《流浪地球2》中MOSS時代真正降臨人間也不是不可能。
建筑AI,說它處于胎兒期,都很勉強
回到我們建筑行業,作為國家的支柱行業,建筑行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是國家大力推行,行業努力實施的重要工作,然而,進展緩慢。
建筑設計的數字化從CAD開始。
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 計算機輔助設計),即利用計算機及其圖形設備幫助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工作,誕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建筑設計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
1992年,中國開展“甩圖板”運動,啟動“CAD應用工程”,到九十年代末,CAD在中國的建筑設計領域廣泛應用。
21世紀初,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技術逐漸成熟,把建筑設計的數字化從二維帶向了三維。
建筑模型三維數字化的好處是所見即所得,能夠更加全面的、準確的表達設計意圖。
對于建筑設計來說,更重要的是建筑信息模型中的信息,大型建筑各個節點的尺寸、所用材料,各個部件之間的關系等信息在軟件中清楚呈現,相互聯動。BIM還支持協同設計,大大提升了設計效率。
BIM技術支持建筑工程項目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到運行和維護,最后至拆除的整個過程,這種全生命周期的維護,使BIM技術成為建筑界當下最先進的技術,也成為各國政府扶持和推廣的技術。
住建部印發的《“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發展規劃》,15次提及BIM,要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在工程設計、生產和施工領域得到推廣應用。”
然而,目前在建筑數字化領域,應用最廣泛的還是CAD,BIM技術還只在道路橋梁、大型公建上應用,而且僅在結構、幕墻等相對來說模塊較少,體量較大的領域應用較多,對于個性化要求高、材料部品極大豐富的建筑裝飾行業,BIM應用處于摸索階段。
因此,現在說建筑AI為時尚早,現在,應該推動和發展的是建筑的數字化和數字設計。
建筑機器人,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十七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建筑的重點領域,是研制測量、材料配送、鋼筋加工、混凝土澆筑、樓面墻面裝飾裝修、構部件安裝和焊接、機電安裝等機器人產品。
在建筑機器人概念中走得比較遠的是碧桂園。
2018年,碧桂園成立全資子公司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計劃五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入800億元,將機器人更廣泛地運用到建筑建造、社區服務、生活起居等各類場景。不過,除了披露2019年全年機器人業務的研發費用約人民幣19.7億元后,碧桂園近幾年并未對外直接披露在機器人方面的投入。
這幾年博智林爭議不斷,問題不斷,走馬燈似的換領導層、裁員;據稱只靠地產“輸血”;跨界餐飲,所成立的千璽機器人公司和所開的六家無人餐廳,到2021年基本停業;號稱投入商用的建筑機器人,被指出僅是“使用了機械臂的集成工作站”。
客觀來說,博智林生不逢時,地產暴雷疊加疫情,碧桂園幾乎自身難保,覆巢之下并無完卵。
2023年,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以及國家對制造業機器人的扶持,柳暗花明未可知。
博智林是當下建筑行業在智能制作領域探索的縮影。
當然,除了大環境,業界很多所謂建筑機器人,不過是炒概念、做PPT,忽悠投資方和政府,這樣的企業,自然很難讓人看到前景。
在一篇文章中,有記者發出“天問”:“碧桂園的機器人夢還要做多久?”小編想提問的是“我們離真正的建筑AI還有多遠?”,還是勵志一點,用馬爸爸的話回答吧:“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著眼未來,期待ArchiGPT的誕生
回到開頭,事實上,ChatGPT的亮眼表現也給建筑AI的發展很多想象力。
在家裝領域,酷家樂、三維家這種在線生成設計圖的云設計平臺有了AI的雛形,它們就是用海量的戶型圖和模型素材,通過軟件,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家裝設計效果圖。
與專業的設計軟件相比,它們生成的效果圖有很多局限,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們是營銷利器,成為地產商、家裝公司獲客的重要手段。
但它們在家裝設計領域無疑是成功的,如果用GPT訓練這些海量數據,相信出來的效果圖會讓人耳目一新。
小編想象中真正的家裝機器人體系,應該是集團作戰,測繪機器人先掃描建筑的角角落落,設計機器人根據業主的需求設計圖紙,布線機器人、鋪貼機器人、涂裝機器人……等等在設計機器人的指揮調度下,喀嚓喀嚓裝修完,最后掃地機器人清掃干凈,我們就可以入住了!
如果說家裝如象棋,招數有限,公建如圍棋,變化萬千,但“AlphaGo”珠玉在前,建筑業界真正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到來,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快。
如果有一個機器人,通過業主的描繪,從規劃開始,把一個大型公建設計、施工、裝飾、維護一體成型,就如《流浪地球2》里550系列量子計算機指揮建設行星發動機那樣,那就太美了。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到那時,是不是會全員失業呢?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會創造出更多的,不那么艱苦、報酬不錯的崗位,畢竟“沒有人類的文明毫無意義”,我們是指導AI工作的人,是AI無法取代的人,是享受AI成果的人。
所以,讓ChatGPT再飛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