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發布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同比增長0.7%。分季度看,在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的負增長表現后,二季度實現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在拉動經濟實現正增長的背后提供支持的,正是供需關系逐步改善,市場活力動力增強,就業民生較好保障等一系列積極因素。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在“六穩”和“六保”政策支持下,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在供給端和消費端齊發力,促成經濟扭轉一季度負增長頹勢實現正增長。專家認為,前三季度經濟歷經負增長到穩定再到復蘇的過程,也將為四季度經濟提速進一步醞釀增長勢能。
企業活力增強支持需求復蘇
工業生產加快成為前三季度的關鍵詞。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上半年為下降1.3%。三季度同比增長5.8%,比二季度加快1.4個百分點。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工業生產數據直接反映著供給端和需求端二者間的關系,且能直觀體現經濟整體形勢優劣。工業生產數據的持續向好正表明經濟復蘇態勢的增長。
與工業生產向好相匹配,企業利潤和彰顯企業對今后增長信心的數據也同時給出強勁表現。數據顯示,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7167億元,降幅比1—7月份收窄3.7個百分點。9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51.5%,比8月份上升0.5個百分點,連續7個月位于臨界點之上。
以上數據無不反映出企業活力的逐步釋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六穩”和“六保”政策支持下,政策效果已經開始顯現,中國經濟歷經年初的負增長到逐步穩定再到開始快速復蘇,正是經濟重啟、確保產業鏈銜接以及一系列財稅政策擴內需,幫助企業生存和穩定就業等政策路徑的直觀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海外經濟逐步重啟,外部需求也在支撐國內企業生產端的持續發力。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231151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其中,一般貿易進出口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0.2%,比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增長3.2%,上半年為下降2.3%。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0.2%,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6.1%,比上年同期提高4個百分點。
“伴隨全球經濟復蘇,企業在內需和外需提升的雙重利好下,正在走出陰霾、蓄勢待發。”汪浩認為,在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下,伴隨國際市場的逐步復蘇,尤其是未來在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目標的政策支持下,企業勢必將圍繞對接需求的全面復蘇表現出愈發強勁的增長活力。
投資、消費齊“轉正”有助于醞釀增長勢能
實際上,除進出口實現年內的首度“轉正”外,投資和消費數據也各自交出了“轉正”答卷。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436530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上半年為下降3.1%。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2%,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上半年為下降2.7%。
實際上,投資需求的提升基于政府大項目投資紛紛落地等有力政策的立竿見影,供給端快速提升相對容易,但消費端的提升則是困難重重。但即便如此,在一系列鼓勵消費舉措政策的推動下,前三季度消費表現也實現了“季度首次轉正”。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324億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增長0.9%,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295億元,同比增長3.3%,增速比8月份加快2.8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增長。
“政策不斷發力讓經濟基本盤逐步穩定,并開始實現正向增長。”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踐證明,我們對政策的相機抉擇是正確的。比如金融貨幣政策對實體企業的融資支持。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16.26萬億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此外,就業和失業率等數據的穩定也表明我們保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8%。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比8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
蔣震認為,穩定的就業和企業渡過難關后的恢復性增長都將為今后的經濟穩定向好積聚勢能。長遠看,我們的投資結構和消費結構以及經濟基本面依舊維持著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且在疫情過后,全球化也會在原有基礎上繼續保持甚至更加緊密,“這些都有助于經濟將在投資加快、消費修復的帶動下,逐步回歸潛在增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