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梳理,該意見內共包含30條具體內容。在具體如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措施方面,重慶建筑業的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六化”上——
一是建造數字化。以推廣應用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為主要著力點,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建筑業深度融合;推進施工機器人、智能施工裝備、3D打印在工程建設領域應用;發展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和智慧小區。
二是生產工業化。以裝配式建筑推動建筑生產工業化發展,統籌發展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施工、裝修、運輸、設備制造及運行維護等全產業集群,確保2020年全市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15%以上。
三是產品綠色化。提高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占比,到2020年年底城鎮新建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比例達到50%;以區域集中供冷供熱為重點,著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發展;建立綠色建材評價制度,促進綠色建材工程應用;以政府機關、醫院和商場為重點,大力推進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十三五”期間完成不少于500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力爭2020年主城區新建商品房全裝修比例達到20%以上。
四是承包一體化。加快推進工程總承包試點,政府投資項目、裝配式建筑和采用PPP模式實施的工程項目原則上應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力爭2020年全市培育工程總承包骨干企業達到50家。
五是服務集成化。引導投資咨詢、勘察、設計、監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等企業拓寬業務范圍;政府投資工程應帶頭推行全過程工程咨詢,力爭到2020年培育30家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企業;探索試行建筑師負責制。
六是管理智慧化。將智能設備、BIM、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全市建筑施工現場中,逐步構建覆蓋建設主管部門、企業、工程項目的三級聯動“智慧工地”管理體系;
到2019年年底全市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和造價2000萬元以上的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納入“智慧工地”管理。為保障建筑工人的權益,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到2020年基本實現勞動合同全覆蓋;將建筑領域工程質量保證金預留比例上限由5%降至3%,建立建筑企業及建設工程收費目錄清單,凡未納入清單的,一律不得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