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午后滬指重返3000點,建筑板塊領漲,整體漲幅超過7%。業內分析,促發該板塊大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最主要的便是前期市場快速下跌后估值風險快速釋放,超七成建筑類上市公司業績報喜成為股價的 “安全墊”。
“亞投行正式開業利好 ‘一帶一路’大型基建項目配套融資,特別是交通和能源項目有望首先受益。”國海證券分析師譚倩認為。
從上市公司公告來看,一些工程公司公布了2015年匯總新簽訂單。例如,中工國際去年新簽合同額14.91億美元,包括厄瓜多爾政府金融管理平臺建設項目、玻利維亞鉀鹽廠建設項目等。結合訂單金額和公司運營周期來看,東吳證券認為,2016年是工程行業的景氣之年,預計行業業績增長能達到20%以上。
截至昨日,建筑行業內上市公司已有2家公布2015年業績快報,另有42家公布業績預告,其中有32家公司業績“報喜”,占比超七成,包括3家預增、11家續盈、3家扭虧、13家略增。中材國際預計去年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310%-360%,成為目前業績預增幅度最大的建筑公司。中材國際表示,由于2014年公司清理各項資產損失金額較大以及2015年四季度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影響,2015年凈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事實上,多數業績預增的建筑類上市公司均表示匯率變動對其業績增長的作用顯著。人民幣自2015年初至今貶值達7.5%。銀河證券認為,有國際工程公司和海外業務占比較高的建筑工程公司將受益,中工國際、北方國際、中材國際、中鋼國際、中國電建、葛洲壩的海外業務占比分別為 97.3%、87.5%、75.1%、37.4%、24.4%、19.1%。
前期市場快速下跌后估值風險快速釋放,中信建筑行業目前PE(TTM)16.9倍。華泰證券分析師鮑榮富認為,對新一屆政府推動的改革預期尚在,監管層明確注冊制仍將有管理、控總量,借殼、并購、產業整合的邏輯還將持續。當前時間點可謹慎樂觀,建議建筑行業配置重點是百億市值以上、未來三年凈利復合增速30%的民營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