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產業化,我們培育了十多年,中間有過許多爭議,也一度動搖過,但現在總算看見曙光了。”近日,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環保局局長呂成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談及綠色建筑,他才真正有了底氣,因為該開發區內全國首棟裝配整體式預制疊合板混凝土結構的天門湖項目18層住宅樓已經正式入住。
該棟樓是公租房項目之一。2011年9月24日動土,11月標準層結構開始施工,2012年2月29日完成11層結構施工,平均六天施工一層,并且同步完成水電預埋,總工期縮短10%。與此同時,工業化住宅建設較傳統施工的優勢顯現。除了縮短工期、保證質量外,施工人員減少40%,施工強度減小40%,模板等耗材降低80%,由于單體承建,建筑成本較高,如果同地同步建筑體量較大,綜合造價低的優勢明顯。
肩挑綠色大梁
記者在合肥的一處在建工地現場發現,這里沒有漫天的揚塵、散落的沙土、橫流的泥水,沒有滿地的廢料和建筑垃圾,吊車、塔吊、機械將各種住宅構件部件像搭積木一樣組裝連接起來,工地的建筑工人變為工廠里的產業工人。
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中國房地產研究會會長劉志峰指出,未來房地產業發展不能建立在大量資源能源投入和廉價的勞動力基礎上,而是要以整體技術進步帶動產業持續發展,由傳統的建造業轉為先進的制造業,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住宅產業化已肩負起房地產業轉型的歷史使命。
究竟應該如何實現住宅產業化?據合肥經濟開發區的淀川盛馀PCM彩鋼板及鍍鋅板項目公司負責人介紹,辦公區主體是鋼結構,屋頂和外立面全采用淀川盛馀母公司生產的采光板,利用這些采光板進行太陽能發電,年發電量達30000千瓦時,能充分保證不使用木質原料,不破壞樹木森林,而且是無鉻化生產,既環保又節能。
事實上,住宅產業化破題以來一直在向前推進,2002年以來各地建立了20多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分別以不同建筑和部品體系為框架。近幾年在政策與市場共同推動下,全國各地住宅產業化發展勢頭迅猛,由點到面,由試點示范項目向全行業擴散,由試點城市向深圳、北京、上海、沈陽、安徽、江蘇等多個省市擴展,住宅產業化由“星星之火”漸燃出“燎原”之勢。
15年“拱出”一大步
據承建天門湖公租房項目的安徽寶業住宅產業化公司總經理謝其盛介紹,采用住宅產業化方式裝配建造住宅,單位面積成本高出傳統施工工藝7.1%。而如果擴大建筑面積,高出的這部分成本將被分攤降低。成本是住宅產業化實現市場化的一大制約因素,實際上,住宅產業化的成本仍有繼續下降的空間,降到比傳統工藝還低。
如何同步擴大建筑面積、如何進一步降低裝配住宅造價,是未來住宅產業化走向規模化的關鍵。
“住宅產業化將是建筑業的一次革命,因為產業鏈太長,對現有產業沖擊太大。從概念破題以來,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向前拱,項目拱出一小步,行業就會前進一大步。”呂成龍說。
根據安徽省“十二五”規劃,五年內建設保障性住房和實施棚戶區改造172萬套(戶),安徽省平均每年建設保障房34.4萬套;合肥市2012年新建保障性住房7萬套,安置房800萬平方米。
呂成龍樂觀地說:“由于保障性住房標準化程度高,建筑結構統一,套型規整協調,非常適合應用住宅產業化方式建設,如果合肥市的保障房全部應用產業化技術方式建設,可實現年均1150萬平方米工業化住宅的建設規模和230億元的投資規模,具有極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標準缺失曾是住宅產業化多年來遭遇的瓶頸,而在2010年,各地多項標準相繼面世,企業、行業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從無到有、逐層豐富,奠定了行業發展的基礎,行業整體技術積累開始形成。
從目前全國各地住宅產業化的進程看,公租房產業化嘗試正在各地升溫,理論體系的研究、技術標準的完善。“尤其是樣板房投入使用,使住宅產業化不再停留在空對空的層面,變得更加實在”。呂成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