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談判陷入僵局,雷士照明(02222.HK)正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 吳長江重回自己一手創辦的雷士似乎變得渺茫。公司董事會連續兩天開會討論他回歸的事宜,仍然沒有結果。
失去靈魂人物,雷士工廠已停工兩周,經銷商也已迫不及待。今天他們將在中山開會商量成立新公司,另起爐灶。包括供貨商、經銷商在內的“大雷士”體系面臨瓦解風險。
資方“拖”字訣
7月12日,雷士管理層、供應商和經銷商與公司董事會見面,并提出四個條件——吳長江重任雷士董事長和執行董事;管理層、經銷商的兩位代表加入董事會;管理層獲得15%的期權;施耐德退出管理層。董事會稱8月1日前回應,但至今沒有結果。
“大家談不攏。”高工LED研究院院長張小飛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認為,軟銀賽富、高盛、施耐德三家外資股東已站在一條船上。如果要退出,目前雷士股價這么低,不適宜;如果不退,那么就要按所持股比,在公司董事會獲得話語權。
雷士的股價從5月25日開盤價2.16港元,跌至7月13日的1.41港元,跌幅逾三成。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在雷士照明中,軟銀賽富持股18.33%、吳長江持股約18%、施耐德持股9.13%,高盛持股約5.6%。盡管今年5月增持后,吳長江持股19.95%,重回第一大股東,但是也遠不及三家外資股東合共所持的33%的股權。
張小飛認為,資方立場一致:吳長江可以重回董事會,但不一定給他做執行董事、董事長,資方不滿吳長江之前的關聯交易,擔心吳長江重掌控制權,又會出現利益輸送;即使沒有利益輸送,雷士支持這個“體外”的供應、經銷體系繼續做大,日后更不可控。
而且,軟銀賽富、高盛等資方在之前的交易中,對雷士的投資早已收回。但如果它們現在讓出雷士控制權,就會樹立一個壞榜樣。資方在中國投資眾多,若每一家公司都是“你資本來了,還得聽我創始人的”,那么資方日后將難以立足。
“所以資方用"拖"字訣,來應對工人停工、供應商停供、經銷商不下單的"亂局"。”
吳長江進退“兩難”
這樣,吳長江就進退“兩難”。張小飛說,如果進入董事會,但掌握不了控制權,無異于傀儡。他以前對他的“子弟兵”(管理層、供應商、經銷商)采取的種種“優惠政策”,可能會受到董事會的限制,而執行不下去。比如,雷士對經銷商的授信。
這次“子弟兵”力挺吳長江的這些“人情”,日后如果要兌現,董事會也不會支持。
就算吳長江重回董事會,如果他與其他董事在戰略上有分歧,但控制不了局面,雷士的供應體系就會理不順,公司也很難做好。難道將來經銷商再反戈一次?
“因此,站在吳長江的角度,要么重回董事會并拿到雷士控制權,要么就干脆不要進了。”
但如果吳長江回不了雷士,經銷商就會“另起爐灶”,并且把雷士的核心管理層也挖過去,這樣,雷士就會逐步衰落。吳長江是雷士的大股東,而且雷士是他“一手帶大的孩子”,看著雷士衰落,他會感到很痛苦。即使加盟經銷商合資成立的新公司,吳長江也是管理者,而不一定是大股東。
昨天下午,雷士一位內部人士向本報透露,公司董事會25日上午召開電話會議無果后,昨天再次進行溝通,但仍沒有任何消息,估計還有一些細節有待協商。被問及吳長江回來有無希望,他表示,“要看(董事會討論的)結果”。
經銷商另立山頭
但經銷商已經等不及了,今天將在廣東中山召開會議,討論成立新商標、新公司的事宜。據了解,雷士全國36個運營中心都有代表參加。
上周末,雷士董事長閻焱在接受第一財經頻道《財經夜行線》節目采訪時,談及員工停工時表示“罷就罷吧”、“Who care(誰在乎)”。
“閻焱的話把經銷商的心傷透了。”雷士經銷商聯盟會會長、雷士云南運營中心負責人李瓘珉昨天向本報表示,“外行領導內行,現任董事長又冷漠,公司怎么做得好?”
“我們是被逼無奈,我們想做雷士,但做不了,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上,只好自救了。” 李瓘珉說,施耐德入主雷士后,“沒有支持政策,又沒有新產品,而且一個地方發展幾個經銷商,怎么做?”
“我們賣哪個品牌不是賣,可惜了雷士。” 李瓘珉說,專賣店是運營中心墊錢幫經銷商開的,專賣店不是雷士開的,是運營中心開的。
李瓘珉說:“吳總創辦雷士十多年,懂市場、懂行業。”如果吳長江回來,而且有決策權,他們就不再建新品牌。“否則就把貨收回去吧,雷士在全國的庫存有10億元。”
在僵局之下,“大雷士”體系面臨瓦解的風險。李瓘珉說:“董事會何必一意孤行,跟企業過不去?吳長江回來,雷士可以重新搞起來,資本也可以分紅利。”
如果吳長江不能回來,或者回來但沒有實質決策權,經銷商都會另立門戶,撤換雷士商標。李瓘珉說,他們會請律師,讓公司把貨收回去,把錢還給他們。“每個經銷商加起來,雷士在全國的庫存有10億元。”
他說:“我們多年經營雷士,雷士已是照明業第一品牌,只要吳總能回董事會,而且有控制權,我們就馬上不做新商標,全心全意把雷士做好,決無二心。”
李瓘珉透露,去年雷士電工變為施耐德電工后,施耐德就向每個運營中心都壓了貨,“我們云南運營中心就壓了200多萬元的貨。現在都壓在倉庫里,東西差,又賣得貴。”
“施耐德操之過急。”他認為,施耐德看中雷士的零售渠道,把它的貨壓下來。“如果我們不進貨,(施耐德)就說另找經銷商。”
更讓他不滿的是,施耐德想改變雷士原有的營銷體系,在各地多增加幾個經銷商,減少對運營中心的依賴,而且不給運營中心再接工程的單。這無疑等于“削藩”。
李瓘珉說,施耐德自己的零售做不好,就想把雷士的渠道變為它自己的渠道。它沒想到,雷士的渠道不屬于雷士。
雷士向來對經銷商有授信。外界猜測,授信是否涉及吳長江利益輸送,引起董事會不滿?
李瓘珉說,授信只是為了發貨。“有時我們下了訂單,剛好碰到周末,資金沒到位。通過授信,貨可以先發。給我們的授信一般也就是100萬~200萬元,大的運營中心幾千萬元,授信可以一年。”
“但是到期一定要還,年底必須償還。當完不成任務時,還要交滯納金。”李瓘珉說,所以授信與向吳長江進行利益輸送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