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浙江風采、杭州韻味、精彩紛呈”。剛剛落幕的杭州第19屆亞運會,給世界呈現了一場震撼熱血、精彩絕倫的體育盛宴,作為亞運核心配套設施,杭州亞運村以運動員為核心,以滿足賽時需求為第一目標,賽后將轉化為集商務、文化、休閑、居住為一體的未來人居典范。
位于亞運村C位的國際區,不僅是亞運村功能組成最為重要的公共活動區,也是亞運村對外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主要由社區文化中心、 健身活動中心、變電站及體育中心組成,亞廈承建該區域的幕墻工程,幕墻面積50000㎡,最高標為21.1m,包含玻璃幕墻、鋁板幕墻、陶棍幕墻、鋁合金格柵、玻璃欄桿、不銹鋼幕墻、雨棚、鋁合金門窗等系統。
服務于亞運,根植于文化。亞運村國際區借用“城”的概念,以杭州“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空間格局作為設計出發點,以運動主題作為空間線索,設計師將筆墨落在大型公共建筑設計中彰顯文化自信,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促進城市開放空間與多功能服務空間的融合,從城市的角度體現建筑及景觀一體化設計原則,打造中國式觀游體驗。
亞運村國際區功能分區及動線
建筑外立面上,幾幅青綠色的山水圖案若隱若現,設計師將杭州傳統文化瑰寶《富春山居圖》的抽象演繹融入建筑幕墻,從杭州青瓷與良渚古玉中提取材質質感及色彩,在整個建筑外墻上打造出了延綿達600米的青山綠水畫卷,以此模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詮釋“人在城間行,亦在畫中游”。
色彩是建筑給人的第一印象,亞廈幕墻采用4種不同尺寸的青綠色陶棍為主料,并在主料表面進行了釉面處理,呈現玉石般溫潤的質感,并通過數字化技術,將繁復的山水圖卷拆分為四種角度可旋轉的單元模塊,以微妙的色差和陰影關系,將《富春山居圖》完整地呈現在建筑立面上。
傳統的陶棍幕墻通常采用板塊直接卡接、掛件掛接、背栓連接、壓板壓接等方式,不利于陶棍的伸縮變形,且會影響陶棍強度。
為了更完美還原建筑設計,亞廈幕墻摒棄了傳統的連接方式,創造性采用了一套由套管,套芯、膠套,T碼組成的連接結構,將特制的套管,套芯,膠墊插入陶棍空腔內,通過螺釘控制套芯上下滑動,避免了陶棍直接受力,而膠套可采取多種形狀與空腔配合,使陶棍得以實現不同角度的切換和限位,拆卸替換也更為方便。
陶棍幕墻連接結構示意
建筑外圍和基座從《南宋皇城圖》中提取城墻之意 , 亞廈幕墻采用白色金屬磚,模擬古城墻的砌筑方式和意蘊 。
鋼龍骨焊接成“工字型”上下錯位相拼,同時設置鏤空、半鏤空和實體等不同的單元模塊,形成統一中有變化的外觀特征和光影效果,使“城墻”更具韻律感。
金屬鏤空磚轉角BIM設計模型
為達到更高的藝術觀賞性,亞廈幕墻制定了專用輔助組裝胎架,按照2400x4000mm為一組進行組榀,工廠焊接,現場整體進行吊裝,大大提升了組裝精度;
經過特別設計的合金金屬磚,通過T型連接件與立柱固定,金屬磚與橫梁以彈簧銷釘固定的新型幕墻固定方式,有效控制橫梁變形,成功克服了傳統金屬磚幕墻安裝復雜、易變形、安裝空間有限、精度難以控制等缺陷,實現更有質感的立體效果,展現了秀美卻不失恢弘氣勢的中華文化,該金屬磚安裝固定方式成功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認證。
金屬磚橫梁T碼及安裝固定示意圖
錢江之上,只此青綠。杭州亞運村國際區將江南特色、杭州韻味融入一體化設計,向海內外賓客展示了中國恢弘的秩序之美以及井然的大國氣象,技術的持續進步讓建筑的文化表達更為生動。
亞廈幕墻立足專業,不斷尋求技術突破,以創新工藝演繹江南文化瑰寶,為杭城打造了一座兼具人文底蘊及現代因素的開放街區,在亞運賽后將持續發揮余熱,成為市民們生活的理想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