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改革開放30年來,現代化與經濟飛速的發展。然而,在這個年輕的外表之下,深圳已歷經過千年歷史的變遷。
或許大多數的人,了解的是深圳改革開放30年來風光而現代化的一面,殊不知它的歷史長河中,“咸頭嶺”、“曾氏大宗祠”“大鵬所城”等古老的文化被默默掩蓋在高樓大廈的光影之中…
如果你想更加透徹的了解深圳,可以去深圳市博物館新館走一走,那里是深圳歷史的展廳。巍峨氣派的深圳博物館,3.2萬平方米的空間里,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及文化的精髓。透過簡潔而精美的室內設計,讓人們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同深圳的歷史一樣,在博物館建館背后辛勞付出的設計師,也有著不可忽略的實力和貢獻,是他,重新為深圳開啟了傳承古今文化的大門。
今天, 中華室內設計網的記者要帶領大家走近深圳市博物館新館的總設計師——包輝,共同見證他與博物館的點滴情緣。
深圳博物館新館總設計師包輝
設計師簡介:包輝,深圳美芝建筑裝飾集團、美芝建筑裝飾設計院院長/首席設計師,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CIID(深圳委員會)副秘書長,米蘭理工大學工程與設計項目管理碩士。包輝致力于室內設計事業近20多年,項目涉及酒店設計,辦公空間,文化空間,會所設計,餐飲空間等。他先后訪學于美國、日本、英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迪拜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其作品《野馬科技大廈》獲得由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聯合頒發的首屆“中國創意設計大獎賽”(公共裝飾)唯一金獎;《深圳博物館新館》獲評“中國(深圳)國際室內設計文化節銀獎”。2008年獲評“全國百名優秀室內建筑師”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局、深圳市文明辦、深圳市民政局聯合授予“深圳室內設計推動人物獎”。曾發表“深圳博物館新館設計隨筆-文化構成與方案設計”“英國設計之旅”等研究論文。
深圳博物館新館外景——包輝設計作品
這是深圳市標志性項目之一
在美麗的深圳市民中心,深圳博物館新館靜靜地坐落其中。新館建筑面積為3.2萬平方米,總投資2.4億元人民幣。市民中心是深圳的行政中心,市政府對于市民中心的整體規劃及籌備,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而深圳市博物館新館是這個規劃中最為重要的文化建設項目,被喻為“深圳的城市客廳”。
深圳博物館新館總設計師包輝向市委領導匯報工作
2006年,深圳市政府就深圳博物館新館的項目面對全市招標,省市主要領導親自參與了項目的總體規劃。招標文件公布之后,引起深圳各界的高度重視,全市各頂級設計院及知名設計師紛紛參與了競標,包輝就是其中的一員。
“喜歡做極有挑戰性的事情”,這是包輝一貫的風格。得知競標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從未做過博物館項目的包輝,迅速考察了“香港文化博物館”、“首都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全國知名的博物館建筑。并在深圳圖書館及網絡中查閱了大量有關深圳文化歷史的資料。最后,在剩下的不到20天的時間里,包輝用瞬間的靈感和爆發力,厚積薄發,完成了博物館的設計方案。[page]
在凝重而激烈的評審之中,最終包輝的方案得到中國建筑院總建筑師崔凱,著名平面設計大師陳少華等多位頂級專家的高度評價,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對于包輝來說,這是他經歷過的最為激烈的一場競爭,但令他欣喜的是,這也是一場最為公平而公開的比賽。
競標結束后,市政府將12個參選作品放入深圳博物館舊館大廳中公開展出,在群眾及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投票中,包輝的方案仍然得到廣大市民的稱贊與肯定。
對于博物館這類的文化建筑,或許很多的設計師一生也難以接觸,所以包輝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兩年的時間,包輝在巨大的壓力之下,熬白了很多的頭發。而這些白發,正是時光的印記,也是成就的見證。
在歷史演播廳中演繹最精彩的劇目
2008年12月25日,深圳博物館新館盛大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女士及省市主要領導出席了開館儀式。當博物館的面紗終被揭開的時候,令人嘆為觀止的絕美設計終于呈現在了眾人眼前。
從博物館的大廳入口開始,包輝就已經為之注入了不一樣的設計元素。站在博物館的入口抬頭仰望,人們會發現有一條精美的陶制藝術裝置懸掛在天花之上,順著它的指引,人們可以通往博物館的大廳。包輝介紹,天花上的陶制品為景德鎮的陶瓷大師手工制作,創意來源于深圳出土的古代陶藝紋樣。在國內的設計空間中,將陶制品運用在天花之上的手法尤為少見。
在入口的兩旁,建筑核心筒的墻壁,采用了粗礦材質的紅色紋理大理石。設計靈感來源于包輝和驢友們進行深圳東西沖海岸線穿越的經歷,當包輝徒步經過海邊的巖石,看到它們經歷了千萬年海浪的沖刷洗禮之后,巖石表面的紅木色紋理,呈現出時光的變化和印跡,那一刻,包輝非常的感動。在進行博物館設計時,他希望把那一刻的感動帶入博物館的空間內,用紅色紋理的大理石,恰好的表現出深圳這座海濱城市所要演繹的歲月變遷和歷經的滄桑。
[page]
進入博物館,層高為22米,面積為2260平方米的巍峨大廳,呈現著讓人驚嘆的氣勢,大廳之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會顯得微弱而渺小。全玻璃制作的大廳頂面天花板,運用自然采光,讓大廳空間中的光影,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賦予空間不同的表情。流連于大廳之中,人們的心能很快的沉靜下來,讓自己徜徉在歷史的長河里,傾聽著歷史的訴說。
這樣安靜的空間氛圍,曾是包輝遇到的最大難題。由于玻璃天花的聲學結構復雜,導致施工階段有人在場內談話時,整個建筑都會發出嗡嗡的響聲。為了讓吸音技術得到完美的解決,包輝與全球領先的聲學設計品牌德國“斯巴夫”強強合作,采用了高品質的吸音材料,按照玻璃天花的原結構,制作出多個大小不一的管套,一個個緊套在鋼結構之上,成功解決了吸音的難題。
博物館總共為三層,大廳中堂為四方結構,被三層走廊所環繞。在走廊的欄盒設計上,包輝也做足了功夫。本身簡單而不起眼的欄盒,被包輝賦予了新意,他將欄盒設計為歌劇院包廂的形狀,并將博物館大廳比喻為人生的舞臺,行走在每一層的人們,都可以通過欄盒的 “包廂”,欣賞歷史的舞劇,感受人生的變換。
包輝解釋,大廳之所以如此空曠,是因為特意做了 “留白”的處理。設計之初,博物館大廳就被考慮為將進行各種大型展覽及活動的展廳,成為將要上演的一場場歷史劇目的“大背景”。
將嶺南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
博物館項目,讓包輝徹徹底底的了解了深圳,好似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歷史課。在此之前,包輝只是看到深圳日新月異的建設和現代化的發展,而接觸了博物館的項目之后,包輝了解到了“咸頭嶺”、“曾氏大宗祠”“大鵬所城”等深圳的古老文化。被深圳的歷史深深打動的包輝,將這些文化的精髓及各種元素,運用到了博物館的設計之中,表現出嶺南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
在博物館的貴賓廳中,天花中的設計元素源于“咸頭嶺”文化。整個天花為金色色調,包輝將一些考古現場的紋樣圖片運用到天花的圖案之中,用一片片泥瓦片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層次感,這種表現手法也是包輝首創。天花上每一塊文樣圖片,正是深圳文化長河中的片段展示。
大廳墻面上的屏風設計,采用了“曾氏大宗祠”的構建元素。包輝設計了一幅幅像屏風一樣的圖畫,用銅制作而成,由墻面一直沿伸到天花板,高為二十多米,非常大氣。屏風是通透的,人們在二樓三樓間行走,可以透過屏風的空格看到大堂的景象。這與欄盒包廂的概念形成一致。包輝希望人與人在空間中互動,即:我在舞臺上看你,你在包廂中看我。
在博物館空間中的眾多細節之處,包輝都有著精雕細琢。館內的一處書籍文物店中有一根頂天立地的柱子,柱子的設計獨具創意。包輝在原先普通形態柱子上半部分加入特殊結構,由下至上展開,遠遠望去,柱子好似一顆爭芳斗艷的紫荊樹。在柱子中部,包輝為之加入鏡面,設計成一個精美的展示柜。這樣的創意在館內隨處可見。
除此之外,在博物館中,還有一處不易被人發現的絕佳圣地——頂樓。頂樓的平臺,既是深圳古代雕塑和現代藝術品的展示臺,也是深圳最美的觀景平臺,這那里,福田中心區的全部景觀一覽無余,放眼可見郁郁蔥蔥的蓮花山頂和小平同志親切的畫像。
在博物館開館之后,包輝登上了這個自己親自設計的博物館頂層,站在深圳的文化殿堂的最高端,俯瞰著深圳如畫的風景,包輝終于長舒了一口氣。博物館項目的成功,讓包輝有了更好的飛躍和更多的動力。他深感自己一直留在深圳,為深圳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page]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將歷史拉回到1992年。
該年,鄧小平再度南巡,室內設計行業在沿海城市開始興起,深圳進入高速發展的模式,在包輝看來,深圳是個傳奇,這個傳奇的城市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行業精英。其實很年輕人在內地的條件都非常好,但他們為什么非要來到深圳?包輝回答,就是為了挑戰自己。
從來到深圳的第一天起,包輝就從未想過離開,一呆就是20年。在這20年期間,他進入了頂尖級的設計公司成為設計總監,在循序漸進之中,完成了多個重量級的優秀設計項目,如新疆野馬科技大廈設計作品,包輝在設計之中展現了特有西域風情,令這部作品獲得由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聯合頒發的首屆“中國創意設計大獎賽”公共裝飾的唯一金獎。
在包輝的骨子里,有著一股不屈不饒的力量,讓他熱衷于與強者比試,與強者競爭,這才會讓他找到更多的工作樂趣。正是這種性子,老天爺賜予了他一次求之不得的良機,也是他20年從業生涯中最為難忘的項目——深圳博物館新館設計。
很多人會遺憾自己這一生中錯失的很多機會,但是,如果你從未真正的準備好,機會不會一直停留在你身邊。
深圳博物館新館的設計方案,包輝只用了20天完成。對于新館的建筑和室內空間設計,包輝用了20多個月時間,但是,為了緊握這樣的機會,包輝用了20年的時間一直的在積累,一直在準備。
把設計當作一種文化和哲學
從事室內設計20年,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這20年中,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轉行了,而包輝,一路堅持。對于他而言,好的設計一定要沉靜下來,讓自己陶醉其中,真正用心去做,用生命去完成。
究竟是何種力量,讓包輝對于設計一直保有著激情,并且樂此不疲?
這種力量來自包輝的心態,包輝能讓自己一直保持一顆快樂的心。這顆心,讓包輝有著比年齡年輕很多的面容。
包輝的理想是走遍世界。每一次深刻的旅游,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快樂的注入。直至2011年底,他已經去過了二十多個國家。旅途中,無論是發達城市還是偏遠鄉村,包輝都能從中發現不同的驚喜,善于找尋風景中最美好的一面。每一年,包輝都會攜帶妻女出國旅游。在他辦公桌面的臺歷上,一家三口的照片,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在旅游中考察和學習,感受不同地域文化,開拓視野的同時,對自身的成長和進步很有幫助。無論是大漠孤煙,還是秀美江南,都能讓包輝有積極的思考,從而為設計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在旅游和學習中,包輝積累了眾多設計的真諦。
包輝的下一個旅游目標是南美洲,他要去找尋更多的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和國家。對于包輝來說,用感悟生活的心態去感悟設計,最終,能將設計轉換為文化、轉換為哲學,為社會留下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中華室內設計網資訊中心記者/楊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