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宛如一條巨龍躍海而起,將香港、珠海與澳門三地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作為集橋、島、隧為一體的世界級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橋梁……每一項記錄都是中國工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
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在建設過程中集中了一大批實力強勁的頂級建筑企業,其中華劍建設集團憑借在承建國家級重大工程中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不僅成功地從眾多強手中脫穎而出,中標并承建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幕墻工程和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精裝修工程(二標段),而且以其在建筑幕墻和室內設計施工領域的杰出表現,贏得了各方的廣泛贊譽。
秉節能設計理念 打造綠色“如意島”
珠海口岸位于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之上,是港珠澳大橋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唯一的三地互通、客貨兼重的陸路口岸。在設計上,整個口岸外形按照“如意”造型設計,寓意“一地三通,如意牽手”。
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
作為具有幕墻、內裝施工與設計資質的大型施工企業,華劍建設集團在幕墻及精裝修深化設計過程中,嚴格遵循最初的設計理念與標準規范,在華劍多年積累的設計與施工融合的經驗基礎上,對細部做法、細節、工藝可行性與其它專業(如:消防、空調、智能燈)的配合予以更多考慮,更注重節能、節材、綠色環保,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減少浪費。
珠海口岸交通連廊工程
以珠港旅檢樓出境大廳為例,整座建筑的屋頂設有由大到小的7個梭形天窗,采光均勻。檐口薄而深遠,加上出挑的玻璃雨棚設計,在遮風避雨的同時,也為大廳帶來更多光照,讓室內在沒有使用電源照明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明亮,充分體現出綠色環保的節能理念。
出境大廳梭形天窗
在施工過程中,局部區域難免與設計效果發生沖突,對此華劍建設港珠澳項目指揮部(以下簡稱“華劍項目部”)充分調研探討,尋找替代方案,通過材料樣板、工藝樣板、實物效果等的展現使之能滿足設計要求。通過華劍項目部的積極溝通和細心施工,最終的完工呈現效果與原設計的期盼效果完全吻合,獲得各方的一致認可。
珠海口岸幕墻工程
此外,華劍項目部通過對施工材料提前排版編號,再生產施工,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時,減少材料的浪費與損耗,大幅提升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建立高效協調機制 為工程推進施工進度“提速”
面對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這樣的大型建設項目,優秀的策劃組織尤為重要,華劍建設集團各個層面從一開始就充分認識到該項目面臨的各種挑戰,抽調精兵強將組成華劍建設港珠澳項目指揮部,派遣具有豐富經驗的優秀勞務隊伍,根據現場實際合理規劃,高效組織,及時溝通協調。
大型項目參與單位多,工作面交叉多,相互影響不可避免。華劍建設集團承接的幕墻工程及精裝修工程的工期分別為6個月,但因涉及主體及單體建筑多,交接幕墻及精裝修時間不一,實際上各個區域的施工時間均只有2~3個月。
珠海口岸項目關注度極高且工期要求緊迫,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施工任務,不允許出現任何差池;珠澳旅檢大樓主體移交最晚,涉及鋼構、屋面、機電等作業共同交叉作業,施工單位眾多,施工場地及空間極為緊張,涉及協調工作繁雜。華劍項目部在這種情況下統一認識,將合理的組織、協調作為項目組織的核心,將人、機、物各種資源有序高效地組織作為管理的核心。
現場協調,高效施工
華劍項目部在人工島上建立夜間例會制度,將所有的會議盡量簡化,利用夜間召開各種溝通協調會議,減少交叉作業對施工的影響,在確保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在施工過程中合理組織、見縫插針,爭搶作業面,一點點完成前期各項工作,為后續精裝修面層施工搶出時間。對于棘手的問題,項目組全員參與、全員管理、全員監督實施,認真做好工作的事前準備、事中控制、事后總結,努力把影響因素降到最低。這項統一高效的協調溝通機制的建立,如同為項目建設裝上了“加速器”,為節省施工用時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珠澳出境大廳超高天花作業中,華劍項目部打破常規,采用高空掛籃施工法進行天花面板安裝,有效地避開了作業面及場地緊張、相互干涉的狀況,天花與地面同步施工,提高了工效,比常規天花、地面分別施工減少時間40%以上,使工期僅有一個半月的20000平方米珠澳出境大廳及室外平臺地面鋪裝工作只用了25天就完成了全部鋪貼工作。
珠澳出境大廳天花與地面同步施工
自入場以來,華劍項目部充分做好技術研究和前期建設準備,通過積極統籌協調,項目部促成各項工作面順利移交,專業分包單位按期進場施工,各項工序間實現無縫銜接,在連遇惡劣天氣影響的情況下完成了項目進度要求。
15米珠澳出境大廳室內精裝修工程
7.2米珠澳入境大廳室內精裝修工程
與此同時,華劍項目部還嚴抓文明安全施工,確保安全管理同步到位。因為項目部清醒地知道,安全是天,在工期緊張、交叉作業多的情況下更容不得半點馬虎,在保證安全的大前提下,才能確保工程順利開展和推進。
以小時為單位 與“天鴿”搶時間
港珠澳大橋因為橋位區處于熱帶氣旋路徑上,每年6月至10月,橋位都會頻繁地受到熱帶氣旋登陸的影響。珠海在2017年8月下旬接連遭遇了3個臺風,其中還有57年一遇的“天鴿”強臺風,臺風的突襲使得原本緊張的工期變得更加緊迫。面對臺風的侵襲、工程進度的止步不前,華劍項目部面臨嚴峻考驗。
華劍建設集團領導層對珠海口岸項目高度重視,董事長、總裁及公司相關部門領導多次親臨現場,不僅在資金及其它各種資源配置上鼎力支持,協調解決項目部面臨的問題與困難,指導相關工作,公司高層領導還反復叮囑大家堅守“誠信、優質、高效、創新”的宗旨,要以最好的質量把港珠澳大橋項目建成精品工程。
華劍項目部也在現場多次組織供應商專項會議,動員各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難,確保項目每個節點工期控制的實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駐守華劍建設港珠澳項目指揮部的林強總指揮,自指揮部上島以來,林強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并提出了“以小時為單位,小事不過天,大事不過夜”的方針。他還每天從早到晚深入施工現場,親自協調解決現場各種難題,為施工單位掃清障礙。
在臺風的影響下,工期變得極為緊張,所有工作已經細化到每天甚至每小時的完成量。經過各個環節的共同努力,像交通連廊屋頂、飄檐幕墻工程這樣易受天氣條件影響的項目,在施工期間雖經歷了極端高溫酷暑、暴雨、超強臺風“天鴿”等惡劣天氣,但通過合理組織和施工人員的晝夜奮戰,3萬平米的鋁板幕墻不到3個月就全部完成鋪裝,實現了各個工期節點與總節點的如期完成,為工程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珠海口岸竣工驗收
戰罷“天鴿”硬扛“山竹” 品質鑄就企業核心競爭力
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遭遇數次臺風侵襲,其中就有2017年的14級強臺風“天鴿”。為了應對頻繁的臺風天氣,華劍建設集團的建設者們以超強的責任心,一絲不茍地落實以抵御16級臺風為目標的驗收標準,圓滿完成珠海口岸的幕墻工程和精裝修工程。
2018年9月16日,半徑達500公里的強臺風“山竹”勢如奔雷,直撲廣東沿海,其最大風速強度達到了恐怖的16級,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在通車前夕面臨一次空前的嚴苛考驗!此時有些人擔憂,有些人恐懼,還有一些人在調侃:“剛驗收的港珠澳大橋,臺風‘山竹’也來驗收,這能抗住嗎?”
華劍建設集團的建設者們緊張地關注著各項數據:臺風經過港珠澳大橋時,監控數據顯示橋上測到瞬時最大風速55m/s,也就是達到了16級。狂風卷起的巨浪肆無忌憚地拍打著人工島救援碼頭與四周的擋浪墻,但整座人工島連同建筑群任憑風吹雨打,在風浪中巋然不動。一項項監控信息顯示此時的各項數據均在設計范圍內,大橋建筑安全、正常!
當天傍晚18時30分,安然無恙的港珠澳大橋近30公里橋面上的路燈如期點亮,蜿蜒的“火龍”映亮了伶仃洋上的夜空。面對16級臺風的肆虐,全線竣工后的港珠澳大橋再次經受住了考驗,在通車前夕通過了一次“另類驗收”!
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
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項目在抵御臺風“山竹”過程中的完美表現,讓華劍建設集團作為一家“硬核”施工企業所具有的超群的品質掌控能力得到全面展現;將品牌建設同工程質量、經營理念、服務理念等融為一體,鑄就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華劍建設集團,憑借在“探索中創新、在實踐中奮進”的發展理念,在今后必將再次為我們帶來更多驚艷的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