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5月3日《青島日報》第04版以《老手藝漆出老宅子》為題,突出報道了德才裝飾的“工匠精神”。德才裝飾自成立以來,一直堅守著“誠信依德、質量藉才”的核心價值觀,為打造高品質的裝飾精品而不懈努力,這些努力,就是屬于德才自己的“工匠精神”。
德才裝飾油漆工老劉
初見老劉時,他正戴著口罩在試漆,一遍一遍又一遍,刷子不停地在木塊上劃過。直到五六分鐘后,這片兩個手掌大小的面積才被暗紅色漆面均勻覆蓋,隱隱透出柔和的光澤。
老劉大名劉長書,今年45歲,供職于青島德才裝飾公司,做傳統建筑油漆工已經整整20年。在他的眼里,用正宗老手藝漆出來的傳統建筑最有味兒。
油漆,建筑施工的重要工序,在傳統建筑中,更是如此。“過去講究建筑 ‘八大作’,油漆作就位列其中,現在更有‘三分木工,七分油工’的說法。”德才裝飾總工程師張勇這樣向記者介紹油漆工的重要性。與現在的油漆工相比,刷土漆,傳統建筑油漆工是典型的慢工出細活,從拿到生漆開始,經過打地杖、過濾、熬漆、配漆、上漆一系列工序,經常要耗時兩個多月,是現代油漆工的三四倍。
其中,打地杖就是現代油漆工干的刮膩子,但程序要復雜得多,包括撕縫、下竹釘、點補、通批灰、使麻、粗灰、中灰、細灰、鉆生多道工序,通常要干上一個月。處理完成后,木結構里面的縫隙會被填平,外部也光滑平整得多,為上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上漆的工序同樣復雜,第一步就是生漆過濾。“生漆從漆樹上采割而來,里面經常含有木屑等雜質,需要將它們過濾出來。”老劉做起了擰毛巾的動作,“過程很像做豆腐,工人們用包布將生漆兜起來,通過不停地擠壓使生漆和雜質分離開。”
第二步則是熬漆。生漆含水量太高,需要通過熬制將水分降下來,變成熟漆,再將生熟漆按不同比例配制,進行上漆。熬漆可是個技術活,時間不夠含水量太高不好用,時間過了,漆就廢了,前后也就是二三十秒,一點把握不好就要耽誤事。老劉可有自己的妙招,那就是“看鏡子”。生漆很渾濁,什么東西都看不到倒影,熟漆則清澈得多,像鏡子一樣。熬漆時,老劉的眼睛一直盯著漆鍋,看著生漆一點點變清,到了正好看清漆中的倒影時,端鍋降溫,熟漆熬得剛剛好。“眼睛沒這么毒也不要緊,找個新鮮樹枝插到鍋里,鍋一加熱樹枝底部就冒泡,什么時候鍋里不冒泡了,漆也就熬得差不多了。”
熬好了熟漆,就可以配漆上漆了。按照傳統工藝,建筑上常用的明光漆也要上三遍。第一遍生熟漆配比七比三,滲透性極佳,漆可以透過外層滲入木結構縫隙中,起到防腐防蟲的作用。第二遍生熟漆配比六比四,兼顧滲透性和光滑性,第三遍生熟漆配比五比五,主要起到美觀的作用。
因為漆質黏稠,刷的時候不能用普通的豬鬃刷子,而是要用牛尾毛制成的土漆專用刷子。它形似繪畫用的排筆,又比排筆寬得多,可達七八厘米,毛頭很短,手柄則有20厘米,握在手中,很容易上勁兒。老劉告訴記者,相比豬鬃刷,牛尾毛軟硬適中,既能刷動土漆,又不會在漆面留下印記。因為傳統建筑油漆工實在太少了,這種土漆刷也幾乎沒有人賣,只能自己做。買到牛尾巴毛后,他要先用兩片薄木板將毛夾好壓實,再將木板刨至一毫米厚,外面纏上麻布,最后還要刷上幾遍土漆,全做完要用上幾周時間。
刷的方法也頗有門道。與現在沾一下刷一下不同,刷土漆講究的是先沾后散。用刷子將漆沾起,點到木件上,再慢慢打散,刷開。整個過程不能心急,要保證每一個位置都刷上20遍以上,徹底均勻。算起來,一個熟手一扇門要刷上一天半,再晾上三四天,一遍漆要用上差不多一周。
“三遍漆刷起來有很大的不同,第一遍最厚,第三遍最薄,各有各的用處。”老劉越說越興奮。第一遍漆的作用是黏合,要通過漆將打地杖做出的“外殼”和里面的木料黏合緊密,所以漆面要刷得厚,讓濃稠的土漆透過“外殼”滲到木件里去。因此刷的時候,老劉要用上全身的力氣,橫著刷、豎著刷、斜著刷,讓土漆盡可能地往下滲。第二遍漆的作用在于平面,“打地杖做得再好,外面也有不平的地方,當時看著不明顯,一刷上漆就全看出來,這就要用刷漆找補回來。”刷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手的力度,努力做到刷過面平。第三遍漆的作用則在調光,刷的漆也是最薄的。手持毛刷輕輕滑過漆面,柔和的光澤就會逐漸顯現。“你看刷得好不好用眼睛,我看刷得好不好用耳朵。”老劉告訴記者,在漆面不平的時候,毛刷散漆是有聲音的,而刷過多遍以后,漆面平整之時,毛刷再掃過則是悄無聲息的,掌握好這一點,不用看也知道漆面刷得怎么樣了。
“老工藝做的東西雖然慢點,卻能還原建筑本來的風采,在傳統建筑的修繕時還得靠它。”盡管當年同期學藝的老伙計們都陸續洗手不干了,老劉卻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現在大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傳統建筑修繕也會越來越多,有機會我還想帶幾個徒弟,把這份手藝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