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兩會”已分別于2014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開幕,同往屆一樣,此次“兩會”同樣牽動著億萬人的心。會議期間我國政治、經濟、文化這三大方面在2014這一年里的發展重心都已一一揭曉,而民生問題依然是“兩會”永恒不變的話題,就于會前的蛛絲馬跡,已經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兩會”民生與文化相結合會成為焦點議題,隨著會議的進行,這一推測也得到了證實,此次“兩會”人大代表委員們的建言主要是圍繞著:文化惠民的具體措施與落實。
此次“兩會”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曾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可見民生與文化是緊緊相結合的,但究竟該如何落實文化惠民的思想呢?面對這個問題,素有“大劇院建設專家與領導者”的深圳市中孚泰文化建筑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結合一批文化行業領軍者的想法,提出了“劇院社區化”這一構想,經過不斷考察與完善,這一構想已經逐漸完善,可以作為一項真正能夠落實文化惠民思想的工程了。
“劇院社區化”推動社區文明建設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進行社區服務以來,社區建設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東部發達地區向中西部推進,隨著我國社區化大發展,圍繞著社區的一系列輔助設施建設也成為了社會焦點。
基于這一背景,醫療社區化、商業社區化應運而生,以醫療社區化為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出現逐步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都集中在大醫院,導致的就診等待時間長、費用高等問題,這使得人們看病更加便捷、經濟,同樣,社區之中出現的商場、超市等購物場所也有效保障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供給。
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建設沒有能跟上腳步,這就產生了社區文明問題,以深圳為例:深圳是全國率先富起來的城市,人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斷增長。按常住人口700多萬,加上流動人口近1300萬,還有廣大的離退休人員和來深為子女貢獻晚年生活的人群,他們需要文化生活的舞臺。一方面眾多的廳堂文化設施閑置,另一方面群眾演出排練沒有正規的場所,大部分在小區草坪、馬路邊鍛煉,環境喧鬧、噪聲沖天,影響鄰里和睦,引起糾紛和矛盾者眾多。
如何加強社區文明建設實現文化惠民呢?
中孚泰文化集團憑借20年從事文化行業的經驗,結合業內資深人士的想法,提出了“劇院社區化”的構想,這一構想意在讓文化建設同醫療、商業一樣從基層滲透,徹底解決社區文明建設問題,達到文化惠民的目的。
“劇院社區化”切實可行,并非空想
“劇院社區化”的提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為此“大劇院建設專家與領導者“中國十大劇院獨占六座,中國三佳聲效劇院獨占兩座的中孚泰文化集團多次組織專家團隊到北美、歐洲、日本等國家調研,發現在發達國家劇院、音樂廳已經做到了社區化,此舉不僅加強了社區文明建設,緩和鄰里關系,同時其在學校周邊設立的小型劇院,使青少年文化素質顯著提高。
在借鑒海外經驗的同時,中孚泰還對國內現狀做出調研,發現我國城鎮廳堂文化建筑設施數量非常可觀,只是建設水平和運營狀況不容樂觀,這才導致社區居民的文娛活動不能有效展開,精神生活匱乏。經過眾多專家學者分析得出,造成這個現狀的原因在于,建設前期未作經濟指標和運營分析,導致盲目建設;建設時期在10~20年前,未達到國際水平,已落后于時代;未形成一個文化產業鏈,沒有集群效應;完全是模仿歐美廳堂建設模式,建筑文化元素為歐美文化,演出功能傳播歐美文化與藝術,尤其是聲學、燈光適合歐美音樂觀演,我國民族音樂、樂器觀演效果極差,民族文化得不到傳播與發揚光大。
“劇院社區化”的提出完全可以讓這一現象迎刃而解,而且大量的文化建筑還可以讓“劇院社區化”的建設成本降到最低。我們只需將舊文化宮、少年宮、社區文化中心、街道活動中心、社區會所、舊劇場、禮堂及學校禮堂劇場、大會堂、演播廳、多功能體育場館、群眾藝術館升級改造成社區的多功能音樂廳、文化活動中心,由專業機構改造,引入專業運營單位管理,那就能真正將文化惠民工程落地,將我國的社區文化藝術變成文化基礎人才培訓基地、我國文化產業與文化傳播的肥沃土壤。
如此縝密的調查與分析,且在國外已經有過成功案例,可見中孚泰文化集團提出的“劇院社區化”并不是空想,而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文化惠民工程。
人類歷史的發展表明,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不僅伴隨經濟的強盛,而且伴隨文化的興盛。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如果沒有文化的支撐都不可能持久。近年來我國對于文化建設的發展一直很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春節團拜會時強調:“要以改革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文明得到大力弘揚”。同時正統文化的普及也可以充實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件利國利民的重要舉措。中孚泰文化集團站在一個文化行業領導者的身份,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此次提出的“劇院社區化”也是希望“兩會”的文化惠民思想能夠早日落實,我國文化能夠實現大繁榮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