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昌 中國聲學裝飾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復旦大學訪問學者、教授
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我都走遍了,到過很多劇場。甘肅省大劇院為什么能夠獲得中國十大劇院的殊榮?這個問題在我腦子里糾結了很久。
在這個行業里,我搞了15年的研究,15年的運作。在行業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行業里的人們坐在一起,如果有一個人說話另一個人不愛聽,另外一個人就說行業和那個人沒關系。大劇院建設是極其復雜艱難的一個課題,很多分支機構和專業機構要綜合在一起才能完成一個大劇院,由一流的專業隊伍都整合在一起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大歌劇院。行業的第二大難題就是運作,涉及到主體單位、運作單位、管理單位,演出單位,但話說不到一起,也是很大的難題。
前面幾位專家已經把問題說得很清楚了,我現在用幾個標題和口號概括一下甘肅省大劇院是如何完成一個中國劇院建設和運營模式的。第一句話就是需要決定建設。大劇院要為投資主體服務,政府花錢投入,要在這兒開會,在這兒舉辦盛大的節日活動,更要為老百姓做公益事業,這是大劇院政府投入的前提,概括的說就是要以政府驅動為核心。美國的杰克遜的劇場、拉斯維加斯劇場、紐約百老匯、法國紅磨坊純粹是市場化的,市場決定一切。但中國特色的問題是要求政府投入,政府是公共財政,也就是人民的稅務、稅收,每一次大的花銷必須上人大常委會匯報,經過反復討論。甘肅省大劇院順利解決了這個糾結的問題,政府投入了資金,劇院滿足了政府的需要,公共財政收入的投入換來了大型的公共演出,為政府花錢找到了合適的理由。但是,政府又不是辦大劇院的,誰來管理運營呢?在我國,劇院運作單位往往是宣傳部或者文化廳分管的二級事業部門,但這種模式存在很大問題:事業單位從政府要錢很困難。因為事業單位的服務對象是一個企業單位,企業是要掙錢的,難道政府拿錢讓這些人掙嗎?再下來是演出部門,他們需要一個好歌劇院,也需要市場,也需要政府投入開發一個劇目,但是政府為什么要投入開發這個劇目?憑什么為你建設一個大劇院?甘肅省解決了這個問題,它跨越了事業主體為保障,一下就進入了企業化運作。國有企業在這里運作,國有企業的實力使政府的投入達到了最低。
以委托經營,實現專業化分工?,F在全國院線的運作模式主要有中演模式和保利模式,還有上海大歌劇院的獨立運作模式以及國家大劇院運作模式,但節目運作走集團化連鎖化的經營是當下的趨勢,能夠保證節目源源不斷地供應。其次,節目的可選擇性非常強。
以市場運作增效為關鍵。政府補貼對劇院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沒有市場效益也不行,這一塊要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
第二,市場決定運營。以高雅藝術演出為核心,引進全國先進的價值觀和理念是確切無疑的。以演出市場結構運營為重點,全面開拓演出的功能。以多元的經營豐富劇院文化。特別是針對中國人如何過年提前設計,過節慶日,開展群眾活動,創造中國人的劇院文化、生活方式,培養這種生活習慣。
第三,綜合多功能的輔助性設施,多維創造增效模式和利潤點。一定要開放的性格來理解劇場。劇場是多功能性的,不是一個孤立劇場的概念。在規劃建設當中叫劇場生態。之所以好多劇場死了,是它的生態有問題。為什么?我來看戲,我下班來到這兒,旁邊吃一個便捷餐都吃不成。很多地方為了拉動開發區的人氣,將巨額投資的大劇院建設在了開發區,卻沒有配建相應的額場所,無法形成一個多功能產業鏈條,孤立存在的劇院是無法長久生存下去的。所以,我提倡以劇場為核心,創造中國的文化綜合功能區,營造優化文化藝術生態的環境。
方才譚總講的小劇場,專業性的劇院,音樂就是音樂的,話劇就是話劇的,但以目前中國的經濟情況、觀眾情況和市場情況,還不可能實現。此外就是社區化,我們劇院進社區,演出隊伍也要走進社區。
中國大劇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陣地和載體,我相信以甘肅大歌劇院為樣板,中國的大歌劇院建設的新模式和探索將要出現一個可喜的局面,政府滿意、企業滿意、事業單位管理滿意、運作者和演出者滿意。這樣的文化的綜合體將要在中國實現,集文化中心、文化綜合體、文體中心、文博中心、休閑娛樂旅游觀光區為一體,成為中國城市建設運動、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的城市文化生活、文化產業新亮點。大劇院未來將不再只是象牙市場的貴族,消費的特殊窗口,將會成為普市化、平民化的文化中心,將成為我們中國人精神的領地、精神的家園,成為中國核心價值理念和中國人價值觀、中國的藝術形態的一個陣地,一個劇院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將要到來,它將要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