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飾產業在古鎮鎮沒有傳統根源。它在古鎮的出現起源于七十年代末期。當時有兩家鎮辦企業生產環形燈管、吸頂燈、臺燈、應急燈等產品,由于效益很好本鎮的一些農民便開始仿效。由于古鎮燈飾最早的市場在我國西部,古鎮人帶著他們的產品拿到成都、蘭州賣,當時銷售效益相當可觀。
當初,成百上千的古鎮人憑著他們吃千辛萬苦、說千言萬語、想千方百計、走千山萬水的‘四干’精神。在祖國的大江南北留下了無數的足印,可謂提燈走天涯。最讓古鎮燈飾企業"老臣"們難忘的莫過于就是他們的推銷生涯了。針對這一有利形勢,當時,以生產電熱杯為主要產品的古鎮家用電器廠(現南光電飯煲廠前身)和以生產小光管和臺燈為主要產品的古鎮異型燈具廠,他們通過對市場的反復調查,率先以一根電線、一條彎管、一個燈泡和燈座制作成一盞簡易臺燈。產品投放市場后,反響超乎預期。小批量生產的環形光管、吸頂燈、臺燈、應急燈等產品相當暢銷,效益極好。
經商意識強和頭腦靈活的古鎮人馬上掌握了這門新技術,由于投資少、工藝簡單、生產與檢測設備要求不高、手工制作簡易、見效快.市場前景較好。于是,精明的古鎮人便選擇了燈飾業這條謀生致富的出路。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古鎮的燈飾業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從1983年開始,古鎮海洲開始冒出了以裕華燈飾實業公司為首的多家燈飾生產廠。當時這些廠家大多數都是夫妻店、兄弟廠。它們從佛山、南海和順德等地采購一些燈飾配件回來,進行簡單的組裝、拼湊和仿造后,再向全國各省市推銷。這還得感謝古鎮政府的“開明之君”,是他們靈敏的商業頭腦,帶動了幾十家企業,鼓勵供銷員跑外銷的積極性,無形中塑造了一批銷售人才,而這批人員很快成為古鎮民營經濟拓展銷售渠道的主力軍。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伶牙俐齒將古鎮燈具帶到了各地無形的市場中去,尋找市場的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