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只是中國光伏產業困境的縮影。截至8月30日美股收市,賽維LDK太陽能報1.32美元、晶澳太陽能報0.95美元、中電光伏報1.52美元、英利新能源報1.63美元……中概股股價的集體淪陷,已經把光伏產業逼到了必須轉型的絕境。
巨額債務:
破產潮導火索?
“光伏產業落到如此境地,除了國外雙反和經濟危機的影響,最主要的還是國內光伏產業的無序增長。”浙江一家光伏企業老總王興(化名)對《金證券》記者表示。
即便是光伏產業發展最蓬勃的歐美國家,也沒見過七、八年時間涌入2000家企業的行業奇景。王興介紹,“尤其是2010年,國內產能上得比較快,賣毛巾、襪子的,也投身光伏投資潮。地方政府在其中推波助瀾,上游和下游全面鋪開。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光伏產業園,每個產業園都要建成超過千億的規模,都嚷著成為世界排名靠前的光伏王國。”
2012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為30GW,僅中國就有50-60GW的產能,產能過剩極其嚴重。“其實一些中小企業還扛得過去,畢竟此前光伏產業輝煌過,現在只不過是把以前賺的吐出來。處境最糟糕的,恰是那些追求大、快、高的龍頭企業。”他稱。比如賽維LDK、尚德電力,為成行業“巨無霸”,大量舉債快速擴大生產,如今不得不飽嘗過度擴張的惡果。
眼下,這些企業正面臨兩難。光伏前期投資巨大,通常耗資10多個億以上,且光伏均是專業性設備,“雖然很多企業產品賣不出去,大量積壓,但企業也不敢停產。一方面停產成本大,機器無法處理。另外,一旦被發現停產,債主都會找上門來討債”,王興透露,目前國內金融機構對光伏產業貸款普遍收緊,對中小光伏企業基本只收不貸,特別是中小銀行,很多都明確表示不再向光伏企業提供貸款。
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債務將成為壓死光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大規模破產潮或為期不遠。”
光伏企業的困境也將產業鏈拖至深淵。江西賽維此前曾透露,公司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增加至220天,應付款項周轉天數增加至185天。該公司是新綸科技、新大新材、奧克股份、京運通等多家A股公司的大客戶。市場普遍擔心,因巨額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相關公司出現重大風險。
西部躍進:
過剩產能如何消化?
8月29日,記者致電江蘇另一家光伏企業副總時,他告訴《金證券》,“我正在青海參加一家光伏電站的開工儀式”。
與東部地區光伏企業叫苦不迭、無從覓食不同,步入2012年,西北各省卻逆勢掀起光伏終端市場建設的高潮,紛紛推出1GW的奮斗目標。各類投資消息不斷,如航天機電擬投資60億元在寧夏建600MW光伏電站項目、通威集團獲得新疆簽約2GW太陽能電站合約、甘肅今年的光伏電站上馬的產能估計將達到2-3GW……
據了解,《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新近出爐。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1GW,其中分布式發電和大規模發電分別占10GW。這一數據多次修改,并且不斷提高,在外界看來,國家欲提振市場信心、借助國內需求突圍之意明顯。
不過王興直言,“光伏發電作為一種商品,目前仍沒有上網價格,沒有價格就沒有規模市場,十幾億的投資也就無法產生經濟效益。況且,以我國目前產能50GW計算,21GW的安裝量不過杯水車薪,何況西部地區工程上馬正在加快速度。”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紅煒同樣提出,“從自然條件講,利用西部地區優良的日照和廣闊的荒漠建設光伏終端市場無疑是合理的。但光伏產業發展是一個依靠補貼政策、電網發展、技術進步不斷協調促進的長跑過程,這個距離是多長,目前沒有人能夠說清楚,應當慎重對待光伏終端市場的每一筆投入。”他提出,國家應當盡快制定對各省發展具有可操作并有指導意義的光伏產業規劃,從嚴把握審批權限。
智能房屋:
日本太陽能牛股新思維
就在中國光伏企業股價身處凄風苦雨之際,日本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安裝商West Holdings卻在海嘯之后,大幅跑贏日經指數。
《金證券》記者獲悉,隨著上網補貼政策的落實,West Holdings已順利從一家裝修公司轉型為純正的太陽能組件B2C經銷商。該公司幾乎都是從中國的生產商處買入組件,來自晶澳的供應增長尤其迅速。雖然公司目前也開始涉足B2B的太陽能組件批發業務,但管理層還是認為來自智能房屋的零售需求,是未來最有看頭的發展方向。
也就在近期,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官員對外宣稱,“大型電站的建設是簡單的勞動,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也缺乏制度創新,或者至少近期不應該以大規模建設大型電站為主。必須要開放用戶端的市場,支持用戶自主地建設光伏系統。”
上海一研究員對《金證券》記者表示,“這表明,國家對光伏市場的態度已經轉變,不主要支持易于大規模發展的大型電站,轉而發展困難重重的分布式光伏系統,鼓勵企業技術創新降低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國外家庭多獨門獨戶,90%以上光伏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