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攝影師克里斯托弗·赫維格在12年中游歷13個前蘇聯國家,從愛沙尼亞到亞美尼亞,從哈薩克斯坦到吉爾吉斯斯坦,拍攝許多形態各異的蘇聯時期公交站。歷經近 25年的社會轉型(甚至戰爭),一些公交車站被重新改造使用,但大多數都已廢棄或改建成普通車站了。
“開花屋” (HWA HUN)還真的挺接近自然,首先住在一個“開了”的花朵中這是多么直接的表達啊!另外,房子里大大小小的屋頂花園不計其數,當然,樓梯的數量我都不想去數了。
不同空間之間的移動創造了邊界和其中的體驗。花園享受和室內相同的設計理念,因此平衡了室內外之間的重要性。建筑的臨街立面被淡化,和后部相比顯得低調,后部暴露于整個公園并被納入樹林。
說起Karl Lagerfeld(卡爾·拉格斐),腦海里的第一反映永遠是Chanel的藝術總監招牌式的表情,佩戴著墨鏡,手拿抓扇、腦后拖著辮子,就是這永恒的墨鏡白發長辮的人卻占領時尚圈制高點。人們稱他為“時裝界的凱撒大帝”或是“老佛爺”。今天就走進時尚大帝的家,看看到底有多fashion!
今年過年,最熱的電影,不用說,肯定是星爺的《美人魚》了,上映8天累計20億票房。為這個驚人數字做出貢獻的深圳觀眾們,你們有沒有覺得,這部電影的很多場景,好像很眼熟呀!
這幾天,美國加州 Pace 畫廊正舉行著一場叫作“ Teamlab:生動數字空間和未來公園”的展覽。與此前在紐約引起排隊熱潮的雨屋和鏡屋一樣,這場展覽也主打沉浸感和互動性。
如果說德國城市像農村,那么德國的農村就堪比城市。毫無疑問,農村的綠化率要高于城市,而且基礎設施一點也不遜色:上下水、電、通信、交通應有盡有。而且在房屋的裝飾和設計上都與城市不存在任何的差距。
為了宣傳芝加哥藝術館(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新展覽 “梵高的臥室”( Van Gogh'sBedrooms),廣告公司為這個博物館做了一個有趣的營銷活動:根據梵高的畫,復原了他在法國阿爾勒的臥室。并且住在梵高的臥室里一天只需要十美元。
世界很大,而我們很渺小,想和你去很多地方,走走停停,也看看窗外的風景。建筑也是一首情詩,一次就好,帶你去看天荒地老。窗外未必都是風景如畫,懂得欣賞,就是四季如春。
河南省陜縣,有個令國內外游人嘆為觀止的民間建筑奇跡,那就是“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地坑院。這里的村民在地下已經居住4000多年,那么長年在地下居住到底是怎樣一種體驗?
這位來自意大利的插畫師Federico Babina與蝙蝠俠游歷了高譚市、與超人和蜘蛛俠游歷了紐約城。這一途徑對藝術家來說頗有影響,正如他所說:“它幫助了一代建筑師的成長和學習。”
法國設計工作室Solaleya有兩個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個是會旋轉的小木屋,另一個是名叫珍珠,看起來像海貝的住宅,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節約能源。
衡山路,是一條很“張愛玲”的馬路,洋房、梧桐無不流露著舊上海的風情。以前來這里的人,都是為了懷舊。然而在一家叫“衡山和集”的店開業后,不同職業、不同年紀的人都抱著不同的目的來到這里。而他們唯一的標簽,就是他們都同樣“熱愛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