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強悍!“新清明上河圖”現“高房價”
2015年米蘭世博會各國場館設計大賞!
一切為了孩子 國外幼兒園優秀設計精選
日租金12.8萬元 華爾道夫酒店四合院套房賞析
美!全球票選20座“仙境之橋”
【圖文直播】中國建筑裝飾三十年紀念大會頒獎盛典
中國各地奇奇怪怪的建筑!習大大作何感想?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七屆五次理事會順利閉幕
【圖文直播】2013-2014年度全國建筑工程裝飾獎頒獎典禮
熱播劇《歡樂頌》,誰給“安迪”劉濤設計了辦公室?
COLLECTIVE是一家國際化的多領域建筑事務所,它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展覽,策展人分別是hans ulrich obrist和dr. yongwoo lee。本次展覽憑借藝術作品的有序排放,以及沉浸式展覽空間的設計,營造出一種全新的博物館體驗,情境敘述的手法也煥然一新。在這里,博物館的角色從傳統的靜態展示,演變成了動態的開放空間,公眾能夠在這里發起討論,創作作品。
COLLECTIVE的展覽為跨學科知識之間提供了新接觸點,一共包括三個區域:場地,順序和房間。
場地 — 展覽的中央是一個16米高的中庭,它是一個公共論壇區域,就像是展覽的中心連接部件一樣,把畫廊、檔案室、咖啡館和工作間連在了一起。一個360度的座位區讓觀眾能夠從任何角度加入到展覽中來,天花板上鑲嵌著一塊26米寬、11米高的斜面反射鏡,反射著生動的展覽空間。此外,沿著展覽空間的對角線,是一條黑色的瀝青道路,它把不同的作品聯系在了一起。另外還有作品we’re all water,這是一個幾何形狀的聲音裝置,旨在加強音頻體驗,不讓聲音溢出到開闊的中庭里。
順序 — 通過論壇區域的中心進入,“順序”是外圍的路線,把一系列和光明與黑暗這個主題有關的作品聯系在一起。在olafur eliasson和frederik ottesen聯合創作的作品little sun里面,他們以地面為展示界面,在地面上裝了網格狀排列的燈,讓觀眾們能夠體驗地面上的發光網格。在gustav metzger的裝置作品extremes touch: dancing tubes, mica cube, dro on hotplate, untitled里,他們的設計布局讓不同的作品之間能夠相互影響,隨著游客的流動,作品也在不斷地被打開和關閉。
房間 — 在博物館的二樓,觀眾們可以看到下面的論壇區域和“順序”,COLLECTIVE和策展人之間緊密合作,在眾多的房間中決定了一個秩序,就是既要便于裝置作品和工作間的并存,又要便于新的創作。在liu chuang的作品#14里,他們把視頻裝置設計成一個沉浸式的封閉觀看空間,采用了半透明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