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和王鐵老師都參加了2010年艾特獎的評審工作,您感覺今年和去年相比,艾特獎有哪些變化?
【史迪威】第一,參賽作品的數量增加了很多,作品的多樣性和設計深度也都比去年更上一層。尤其今年的評審方式和去年有很大差別。因為去年我們進行的是大賽的終評,我們幾位國內外的評委聚在一起,大家針對提名作品一起進行評審,各抒己見,給出自己的評審意見。 但是今年作品非常豐富,艾特獎組委會采用線上評審的方式,我覺得既是創新也非常有意義。這對于艾特獎未來走出深圳,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非常有必要。未來組委會可以將這一評審機制做得更完善,更有參考價值,讓我們未來的評審工作能夠做得更好。
【記者】您之前應該也做過很多大賽的評審,線上評審是否是第一次?
【史迪威】是的。在臺灣也有一些設計大賽找我做評委,但有時候因為地域性的關系,很不方便,主辦方就會讓我們把參賽作品直接下載到電腦里,評審完再把結果返回給他們。但像我們艾特獎是線上限時的評審,這算是第一次。
【記者】您如何評價這種線上評審的方式?
【史迪威】如果未來這種線上評審能夠變得很成熟的話,我覺得艾特獎未來就可以網羅全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一起參與到評審的過程,因為網絡評審,它不受地域性的限制,評委們可以不用透過飛機,幾經轉折,在統一的時間里限制在某個地方。同時,在時間上也能夠更立即最有效的更新評審內容和結果,我覺得這可能是一種趨勢。
【記者】在去年進行終評時,知道您比較注重參賽作品的創意,那么今年您評審的標準有沒有發生改變?
【史迪威】今年很多參賽作品都體現出了強烈的地域性,是設計師在特殊的文化和地理背景下呈現給我們的設計結果,我們評委各方面因素都要綜合考慮。因為我們現在進入的評審階段是中評,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把一些不符合資格的先淘汰掉,保留一些比較具有作品完整性和特殊性的參賽作品,還要再從中挑選更具設計實力的提名作品,這項評審工作很龐大也很重要。去年我很重視創意的部分,因為我希望獲獎的設計作品能夠有一種獨特性,畢竟在國際設計的潮流里,有些東西是要我們中國獨有的。這不是一種直接的抄襲和借鑒,而是透過設計師的積淀,思考和感悟,創造出的一種新的結果。好的獎項比如電影界的奧斯卡獎,音樂界的金鐘獎等等,它都是引導一種方向性,或者鼓勵一些新的人才出來。而我們的艾特獎也應該擔負起挖掘設計專業的最本質即原創性,以及設計師背后為之付出的努力的特殊使命。
【記者】請您談談您對今年參賽作品的整體印象?
【史迪威】從整體的參賽作品中可以看出,里面融合了很多年輕設計師的創意和很多設計手法很成熟的設計作品。我們發現年輕的設計師并不一定就代表他的設計做不好,可能他相對有經驗的設計師來說,他能掌握到的面不是那么全面,但是他能從設計的內容,深入的程度,以及設計的表達上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那他同樣也會創造出一個很好的作品。這跟大型設計事務所和小型個人工作室所做出來的設計是一樣的道理,雖然他們是不同級別的較量,但是各有優勢,我們評委需要做的就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原因,比如針對大型的設計事務所,我們會以更嚴格和嚴謹的要求去評判,針對個人或年輕設計師給予某種程度的關照,這是我所期望的。畢竟中國未來設計的發展,很可能是兩級化,一是非常具有規模,大型的設計公司,能夠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團隊意識很強,在面對工裝酒店等大型項目時,能做出一個很完整的結果;二是小型或個人的設計工作室,他不局限于公司規模,就可以完成一些設計項目,并且非常有創意。我覺得未來艾特獎在團隊和個人參賽上,可以有所標準化,這樣即可以表彰精誠合作的團隊配合,也可以鼓勵個人的天賦和創意發揮。
【記者】我知道史老師您雖然是臺灣人,但是在上海有一家自己的設計公司,您主要是做哪一類型的設計項目?
【史迪威】過去在臺灣,我和史南橋先生有一個事務所,有一百多人,相對來說規模比較大型,我們在樣板房、會所和酒店項目上比較擅長。后來我自己出來,因為我本身是學建筑學,所以我現在很多項目是從建筑設計開始,一直完成到室內。比如一些政府大樓、小型的咖啡廳、商業的購物中心等,都是建筑和室內結合起來一起做的項目。我覺得那種挑戰性更高,而且對我來講,這反而是一個更好的方向。因為好的作品是從外到內的整合,在建筑設計很合理、完善的情況下,室內反而不需要太多的所謂“美容化妝”的工作就可以表現出一種很好的空間氛圍。
【記者】提到建筑和室內結合,我發現此次瑞士、意大利等國外的參賽設計作品,他們就非常注重建筑的設計,對于這種類型的參賽作品,您如何看待?
【史迪威】我們國內因為受限于建筑和室內的分離,建筑師做完之后,未必能做到百分百理想,所以就變成室內要濃妝艷抹,才能表現出一個很好的效果,而且從整體的角度去看,建筑的外觀也許和室內完全不能融合。在整個設計的發展歷程里,我們看到世界很多地方,常常是建筑師做完了外觀以后,他也開始做室內。這次參賽的國外設計作品,他們的室內其實非常簡單,用中國話說是:清湯掛面,但是為什么他只有幾張室內的照片,也能夠得到很好的評價?因為他們的觀念性非常強,設計的手法常常決定他們設計的成果,他們重視在創作里,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做設計,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以建筑的空間性和雕塑性來完成的結果,他們以小的住宅建筑帶到室內,考慮的是整體性。我覺得國外很多建筑師同樣做室內設計,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臺灣很多很好的建筑師,他們就常常先從室內設計做起,再慢慢回過頭來做建筑。這樣他在建筑設計的考慮和與室內的安排,能夠照顧的更周全,在深度和內涵上也能做的更好。
【記者】那么說明您是很鼓勵這種設計方式?
【史迪威】今天我們的中國,有很多很好的室內設計師,如果他們同時也有建筑的背景,我建議他們應該慢慢嘗試,把他原來只是在室內的領域,擴大到建筑領域。因為國內的建筑分工也很完整,一個好的設計師,完全可以把你的室內延伸到室外,再跟建筑設計院的結構工程師結合,讓他們在安全性,結構性和設備這些專業的資源上把關。設計師掌握的是美感、社會潮流以及脈動,同時這樣也能夠讓設計師與建筑設計院等其他專業打成一片,加大彼此的交流和探討,打破結構工程師的本位主義,跳脫出來思考問題,這樣一種方向我覺得未嘗不可。而且艾特獎它的全稱是國際空間設計大獎,它不是單純鼓勵室內設計師,而是鼓勵一個全面的設計師。
【記者】在此次評審過程中,您是否有發現一些不應該出現的錯誤或問題,能否給參賽設計師一些建議?
【史迪威】因為現在艾特獎采用的是線上評審,所以參賽作品的第一頁就變得很重要,我覺得參賽設計師在這一方面,完全可以做一些刻意的安排。怎么去把首頁強化,讓評委一打開你的作品,就能立馬感受到你設計的獨特和創意的重點。畢竟面對這么多的參賽作品,評委不可能從第一張看到最后一張,作品的前幾頁可能就決定了你的參賽作品能否進入下一輪的評選。第二是作品照片的品質,很多參賽作品的照片太暗,透過熒幕,我們甚至不能看清整個作品的全貌,影響它的完整呈現。另外,參賽作品如果能夠把平面和作品做一個很好的搭配,可能更能提升整體作品的合理性和可觀性,因為我們專業的老師還是會稍微留意你的平面,跟你的作品能不能契合。
【記者】現在艾特獎進入到的是提名獎階段,12月14日,將由鄭曙陽教授組成的國際評審團,對此次挑選出的提名作品,進行終評,您有什么樣的祝福送給參賽設計師?
【史迪威】我覺得最終的艾特獎是經過這么多輪的篩選,并且在這么多的作品里面評選出來,無論是從設計師的專業,還是他為之付出的努力,絕對都是一種很好的肯定。如果哪位設計師能夠有機會得到這樣的榮譽,應該要了解下自己為什么能夠得到?可能是你設計的獨特,也可能是你呈現給我們很專業的結果,或者是你獨具個人風格的表現。我希望最終評選出來的艾特獎,具有鼓舞和引導的作用,能夠把中國設計的潮流引向世界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