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 首頁 >活動 > 大型展會 > 媒體報道 > 正文
2020年綠色建筑將占新建筑三成 將撬動萬億元綠色產業
來源:互聯網      時間:2012-05-10 16:57:22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聯合發文,宣布將通過政府財政補貼等方式全面提速中國綠色建筑發展,力爭到2020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30%。

  “十二五”跨入第二年之際,我國正以前所未有力度密集發文力推綠色建筑發展。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文,宣布將通過政府財政補貼等方式全面提速中國綠色建筑發展,力爭到2020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30%。

  這份名為《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是我國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來綠色建筑發展目標。今年以來,我國已發布了關于推廣金太陽、長江中下游及北方地方建筑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等多個文件。

  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表示,“十二五”期間,將通過加強相關政策激勵、標準規范、技術進步、產業支撐、認證評估等方面能力建設,在中國建立有利于綠色建筑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綠色建筑的快速發展。

  除了切實提高綠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針對我國目前建筑能耗與歐美差距較大現狀,兩部門還提出,到2020年要將建筑能耗水平提高至接近或達到現階段發達國家水平。

  分析人士認為,在歐美紛紛將綠色建筑作為新一輪科技創新主要方向的大背景下,我國此舉向外界表明,發展綠色建筑正成為中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謀求經濟增長的新突破口。

  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說,房地產產業鏈條長,對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大,如建筑用鋼占全社會鋼材消費的50%,建筑用水泥占全社會水泥消費的60%等。中國發展綠色建筑將有效帶動新型建材、新能源、節能服務等產業發展,有望撬動超過萬億元的綠色市場規模。

  中國的建筑規模正以每年20億平方米速度增加。相關部門預計,到2020年中國建筑能耗將達到社會能源消費總量30%以上,成為最主要的能源消費領域。

  張少春指出,綠色建筑標準要求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初步估算如采取嚴格的建筑節能措施、大力發展低碳綠色建筑,“十二五”期間新建建筑將形成4500萬噸標準煤節能能力。

  “實施意見的出臺,標志著中國綠色建筑從起步階段邁向高速發展階段,也向世界顯示中國政府加快節能減排的堅定決心。”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副會長王有為認為,目前中國帶有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建筑總面積不足4000萬平方米,未來發展綠色建筑空間巨大。

  此次兩部門實施意見最大亮點是大力度財政激勵政策。文件明確,將對星級綠色建筑給予財政補貼,星級越高,補貼越多。以2012年高星級綠色建筑的財政獎勵標準為例,二星級綠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積可獲得財政獎勵45元,三星級綠色建筑每平方米獎勵80元。

  王有為說,以前政府在建筑方面的補貼都是針對太陽能光電利用、既有建筑節能或采暖等小范圍專項補貼,現在擴大到對所有評星綠色建筑給予補貼,補貼幅度之大、面積之廣前所未有。

  值得關注的是,為使綠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兩部門提出,將引導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業優先發展綠色建筑。力爭到2014年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到2015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10億平方米以上。

  張少春表示,將切實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業的財政支持力度,綠色建筑獎勵及補助資金、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資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業傾斜,達到高星級獎勵標準的優先獎勵,保障性住房發展一星級綠色建筑達到一定規模的也將優先給予定額補助。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中國發展綠色建筑,尚面臨建筑節能標準要求偏低、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任務重、產業科技支撐不足、建筑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偏低等問題。

  對此,兩部門表示,中國正在加快綠色建筑標準標識等制度建設,同時將更大力度推進綠色建筑科技進步及產業發展,包括推廣使用高強鋼、高性能混凝土、防火與保溫性能優良的建筑保溫材料等綠色建材,同時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和住宅產業化,切實加強中國綠色建筑綜合能力建設。(記者韓潔、杜宇、徐蕊)

關鍵詞:
分享到:
[責任編輯:李艷]
免責聲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別標明中裝新網原創稿件的內容,其他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互聯網,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所發布圖片或文字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本站工作人員予以解決。QQ:2853295616 手機:15801363651。

相關文章

通告公告 協會動態 地方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