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海外投資的增加,為建筑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和政策支持。同時,面對國內建筑市場低迷、競爭環境惡劣的局面,有實力的建筑企業對于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工程,興致高漲。但“走出去”并非一帆風順,尤其在投資方面更需謹慎。近日,《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2017)》(以下簡稱《風險評級》)發布,對建筑業企業來說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走出去投資“有風險”
《風險評級》提出:第一,發達國家經濟基礎較好、政治風險較低、社會彈性較高、償債能力較強,整體投資風險明顯低于新興經濟體,德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列前三名;第二,未來新興經濟體仍然是中國海外投資最具潛力的目的地,存在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第三,中國應根據地區比較優勢的不同將投資配置不同國家,如西亞的能源、東亞和南亞的基礎設施建設、俄羅斯和中東歐的加工制造業等。這說明,在一定時期內,隨著新興經濟體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漲,對建筑企業來說,仍然具有一定的發展機遇。
機遇是存在的,但問題在于,每一家企業都能夠抓住這一機遇嗎?
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同時,投資面臨的外部風險也在顯著提升,如斯里蘭卡重新評估中國援建港口項目、中澳鐵礦百億減值、中緬皎漂-昆明鐵路工程計劃被取消、勒令中資坎昆龍城項目停工和墨西哥高鐵項目被無限期擱置等事件,都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受阻或失敗的典型案例。這或多或少會對企業投資造成不利影響,同時,這些項目的擱淺也會波及到建筑企業海外工程項目的承接。因此,建筑業企業尤其是注重以投資帶動經營的建筑業企業,加強海外投資風險預警、準確識別與有效應對相應風險,是其提高海外投資成功率的重要前提。
二、“一帶一路”投資需謹慎
2015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地,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了優先發展的領域。國際承包商聞風而動,調整經營布局、創新商業模式,在區域經濟深化發展中積極進行業務轉型升級,謀劃新的發展。中國建筑業企業在這一輪發展中,表現得尤其積極。
經過了勞務輸出、材料設備“走出去”的初級階段,“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中國建筑業企業“走出去”的升級版,其更注重的是資本的輸出。這是中國建筑業企業綜合實力提高的表現,但也意味著難度更高、挑戰更大。《風險評級》從經濟基礎、償債能力、社會彈性、政治風險和對華關系5個維度共41個子指標,對57個國家進行了評級,其總體評級結果顯示,德國是唯一AAA級投資目的地,英美排名相對下降。在這57個評級樣本中,包括了3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中國對所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外直接投資規模的97.14%。從評估結果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風險較高,其中政治風險是最大的潛在風險,而經濟基礎薄弱則是最大的掣肘,企業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評估認為,“一帶一路”國家中多是新興經濟體,發達經濟體評級結果普遍好于新興經濟體,整體投資風險較低。排名前五的國家中,除了阿聯酋外均為發達經濟體,希臘雖然作為發達經濟體,但受債務危機影響,償債能力甚至低于新興經濟體,社會彈性也較低,因此級別評定較低,需要加強投資風險防范。新加坡、以色列和匈牙利已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反映出了其對“一帶一路”地區基礎建設投資的支持態度,未來對我國在“一帶一路”地區直接投資將會有一定助力。而新興經濟體整體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經濟結構單一、經濟穩定性差,基礎設施供給尤其是電力設施嚴重不足,部分國家地緣政治復雜、政權更迭頻繁,政治風險較高,內部社會彈性和償債能力也較低。因此,對“一帶一路”抱過高期望的建筑業企業必須對“走出去”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戰略評估,綜合分析,降低風險。
三、“走出去”需因勢利導
事實上,建筑業企業“走出去”已成為必然趨勢。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強調要加快建筑業企業“走出去”,并提出要加強中外標準銜接、提高對外承包能力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建筑業企業更應充分把握“一帶一路”等戰略機遇,不斷完善自身、揚長避短,由內而外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中國及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建筑業企業“走出去”仍是一大挑戰。盡管建筑業企業海外投資建設、承接項目熱情高漲,但從總體情況來看,仍需評估風險,尤其是進入到一些投資環境差、風險高的國家和行業尋找機會時,一定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切勿盲目投資。同時,建筑業企業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對于“走出去”較晚的部分建筑業企業來說,因為不熟悉國際市場和復雜的海外環境,在語言文化、商業規則、法律體系和行業標準對接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建筑業企業“走出去”還需要克服信息不對稱、資源碎片化、惡性競爭等問題,避免資源重復浪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從目前來看,國內建筑業企業“走出去”也有一定的優勢。首先,國外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大、市場潛力大。我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直接投資最多的地區是東盟地區,主要集中于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地,投資的主要方向是金屬和能源開采,涉及基礎設施如電力建設等;增長最快的則是南亞地區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主要投資到基礎設施建設、信息通信技術、軟件設計開發、金屬開采和制造等行業。其次,建筑業企業工程建設基礎厚、實力強,具有競爭優勢。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建筑業企業在高鐵、公路、電力、港口、機場、油氣長輸管道和高層建筑等工程建設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最后,政府大力扶持,建筑業企業在“走出去”中更具競爭力。建筑業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要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加大對國際標準的研究力度,積極適應國際標準;加強對外承包工程質量、履約等的管理,在援外住房等民生項目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可以向項目融資、設計咨詢、后續運營維護管理等高附加值的領域有序拓展,并推動企業提高屬地化經營水平,實現與所在國家和地區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