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址綠樹成蔭、風景優美的通惠河畔,在由書架構成的“山谷”中邊欣賞如畫的風景,邊沉浸于閱讀和文字的世界,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又名“森林書苑”,無疑是首都東部門戶——通州區的文化代表性地標。
?朱雨蒙
圖書館由打造了上海大歌劇院、亞歷山大圖書館、挪威國家歌劇院等諸多網紅文化建筑的北歐Sn?hetta事務所設計打造。
作為通州三個新的主要文化建筑之一,北京城市圖書館作為北京城市結構的延伸,進一步為該地區注入了活力。
——Sn?hetta
亞廈裝飾承建了圖書館一層報告廳、非遺展廳、二層藝術文獻區、地下一層及副中心共享中心等區域的精裝工程。
圖書館設計理念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赤印”,中心是一座近16米高的歡迎論壇,階梯式平臺沿著光滑、有節奏的曲線升起。
穿過中心的蜿蜒小路,被稱作“山谷”,它是建筑的主要循環動脈,連接著圖書館內各功能區域,與戶外的通惠河形成呼應,表達了建筑與自然相融的建設理念。
?朱雨蒙
從“山谷”中緩緩升起的階梯狀山丘塑造了雕塑般的室內地形,空間內細長的蘑菇狀立柱和層疊的銀杏葉形狀面板組成了屋頂。被過濾的陽光從屋頂傾瀉而下,在銀杏樹冠下,人們可以登上“山頂”,俯瞰書谷和遠處廣闊的地平線,講述書中描繪的綺麗世界。
半開放的閱讀區域、會議室、展覽廳、報告廳等空間被嵌入“山丘”中,既使空間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同時營造出在遼闊的山間探索的樂趣。
公共閱讀區
一層報告廳
VIP貴賓廳
非遺貴賓廳
二層藝術館集藝術文獻收集、閱覽、展示、體驗、研究于一體,以音樂鑒賞為特色,無論是普通大眾、資深發燒友還是專家學者,都可以在這里找到適合自己的服務。
藝術館采用具備吸聲功能的穿孔吊頂,打造了一個安靜純粹的音樂鑒賞空間。靈活的空間布局還可以滿足一定規模的活動需求,館內計劃年均舉辦200余場文化交流活動,讓更多人感受藝術與音樂的魅力。
地下一層是高10余米、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機械書庫,是目前世界范圍內藏書量最大、機械化程度最先進、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書庫,可以存儲650萬冊書籍,將沉浸式閱讀、精準感知服務完美地融入服務業態,打造一座海納百川且能智能感知讀者的智慧圖書館。
作為副中心三大建筑及城市綠心公園配套商業設施和重要功能補充,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地下共享商業空間預計將于年底正式啟用,成為集文化、商業、娛樂為一體的消費新地標。
亞廈承建的中央大廳面積約3000平方米,這里不僅是整個共享中心建筑群的功能樞紐,連接著三大文化設施與軌道交通,同時也是副中心商業核心空間。
18個巨型拱形鋼結構從周邊地面一直延伸到中央大廳核心的采光井,曲線柔美,展現出強烈的視覺張力。
半透明防水膜屋頂高達15米,五光十色的斑斕彩燈、腳下黑白相間的大理石地面形成運河波浪般的紋理,兩者交織呼應,仿佛一艘艘正在航行的帆船,無處不彰顯著京杭運河風韻。
該區域左右最大跨度將近46m,最長鋼管達20m,現場放線、結構復核及現場定位難,給深化、安裝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項目部通過3D掃描技術掃描現場結構,生成相應的點云模型1:1精準反映現場數據。
針對頂部大型異型區域,采用BIM參數化技術創建設計表皮模型,以輔助造型方案確認、現場安裝及質量校核。
共享中心膜結構BIM模型圖
安裝過程中,項目部使用了20余臺大型機器進行膜結構鋼骨架分級吊裝,經過精密的結構計算,現場完成拉彎焊接,并搭配3D掃描技術實測實量的數據輔助施工質量管控,消除累計誤差,確保復雜造型錯落有間,弧度順暢,最終呈現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
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城市副中心自開放以來出道即頂流,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綠海”之中,與城市綠心一道成為副中心藍圖中的點睛之筆,將中國傳統意象與新型公共空間設計相結合,成為北京嶄新的文化陣地,為城市生活奉獻豐富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