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模板、綁鋼筋、打掃衛生……站在腳手架上揮舞灰刀,一塊磚、一塊磚地砌著希望。她們是孩子的母親,丈夫的妻子,父母的寶貝,但一想到家里還有需要自己贍養的父母,上學的兒女,她們的選擇是默默堅持,守著希望。
在傳統意義上,建筑行業是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行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了建筑施工的行列。就像一朵朵“工地玫瑰”,盛開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樸素而又芬芳。
在第113個國際“三八節”到來之際,由中建五局三公司湖北公司承建、中建五局不二幕墻中南分公司參建的黃石高新企業服務中心項目精心為項目上的女工友們送上鮮花和定制版關愛禮物。
我想跟你有個家
“彩禮錢沒有我們可以一起掙,只要你勤奮上進,我愿意陪你一起奮斗。”
30歲的羅玉竹是項目上一名業務熟練的塔吊信號工,她的未婚夫黎江輝是項目上一名砌體工人。進入建筑工地之后,羅玉竹就沒有穿過白色衣服,每天穿著工作服,穿梭于男人扎堆的工地。
“我當時也想成一名砌體工,想給他分擔一點壓力,跟他一起干活,但是他說水泥漿都很沉,怕我太辛苦,拗不過他,最后答應我去當塔吊指揮員。”羅玉竹笑著說。
“我從塔吊司機說話的語氣就知道上面是什么情況。”只言片語,透出的是一種滿滿的自信。“她作業務嫻熟,和塔吊司機配合默契,總是能精準地指揮塔吊完成工作,三年來沒有出現過一次失誤。
泥工班組的“名人”
36歲的黎季連來自湖南新化。她和老公都是工地上的泥工,這是她進工地的第一年,雙手磨出的老繭卻清晰可見。
“以前娃小,我在屋里頭,主要是養養豬,去附近的工地打打零工,不求能掙多少錢,主要是想娃放假回家后有飯吃,不能讓娃成為留守兒童。”如今,他們的孩子考取了大學,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他們決定來工地繼續打拼。
“我和我老公今年都三十六歲,老家那邊覺得人三十六歲是個‘坎’,他一個人出門我不太放心,就跟過來了。”
黎季連愛鉆研,她喜歡邊走路邊思考工作中的一些細節和訣竅。資歷雖淺,卻她現在已經是泥工班組的“名人”了。
她笑瞇瞇地表示:“聽說技術工種比較掙錢,開的工資高。現在娃也不用我管了,以后我要轉到技術工種去,當個女技工,掙得比娃他爸還多。”
“她干活干凈利落,反應快,有眼力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和他一起上工不僅省心而且放心。”泥工班組的小王說。
150個竹籃子
如果說兩個人在一起年輕時奮斗,壯年時持家,中年時相守。51歲的周丹橋兩夫妻就是一對例子。
周大媽說:“我們兩個人是附近的村民,兒子已經成家立業。在家呆著啥也不干實在閑不住。我就帶著老伴到工地干雜工,掙點生活費,自己能動,就不要從兒子哪里拿生活費。”
這兩個人實在,干活不偷懶,把工地當自己家一樣,這是雜工班組內一致的評價。
周大媽的宿舍里有許多小籃子,和普通的竹籃不同,它是用工地上的廢材編織的,至今已經有將近150個成品了。
周大媽看著老伴笑道:“我和老伴年輕的時候會編竹籃,想著用工地上廢材的編織帶也可以編,就拿回來了。上班干活,下班了沒事做,手機也不會玩,兩個人在這里編籃子拿出去賣,還可以打發時間。”
雖然建筑工地條件艱苦,但是她們堅守在普通但不平凡的崗位,演繹著自強不息、巾幗不讓須眉的故事,譜寫著一曲曲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