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姜心玥)這些年,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老舊小區改造,讓居民過上現代生活。中建五局裝飾公司西山海埂大壩立面改造EPC項目作為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項目,延綿滇池沿岸7公里,約15.5平方公里,范圍含五大村落、1500多棟建筑。在今年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期間為各國首腦展現昆明滇池沿岸的良好市政形象。
項目部在“信·和”文化的感召下,形成了“履約為先、敢于創新、和諧共進”的西山精神,攻克測量難、溝通難、施工難三大難題,解決老舊小區街老、院老、房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的“四老一差”困局。
創新:無人機掃描 智慧建造助推完美履約
業主要求在10天內繪制出1500余棟建筑的圖紙。“兩人一組,一天只能測量3棟樓,這里有1500多棟建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項目執行經理楊輝介紹,更別說大多都是自建房,建筑高低錯落、形態各異,建筑圖紙根本沒有。近年來,裝飾公司充分發揮裝飾總承包管理優勢,大力推廣“設計施工一體化”模式,將設計與施工緊密融合。既然人工做不到,那么無人機呢?
項目部另辟蹊徑,立馬聯動公司設計院。2020年12月30日,設計院接到任務后,以10天為期立下“軍令狀”!
疫情當下,元旦前夕,臨危受命!在昆明,駐場設計師采用無人機掃描技術,獲取海量數據,快速建立CAD圖紙,誤差須控制在10厘米以內,為后方集中繪圖提供基礎。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劉宇豐說:“有的村民常年不在家,有的房間距才一節手臂寬,這都導致人工無法測量,而無人機掃描完美解決了這些問題,還保證了安全。”
在長沙,65名設計師并肩作戰,通過點云數據整合,精準呈現現場場景,共同度過“搶來的十天”。他們放棄了元旦假期,工會送來的愛心餐只扒拉兩口又繼續忙碌起來。大家責任在肩,不敢松懈,否則就會延誤時間節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和諧:“閉門”到“開心” 匠心設計美好生活
“元超,快進屋來吃點水果。”梁奶奶熱情招待。“不了不了,我還要巡查項目呢。”項目管理人員鄒元超謝絕了梁奶奶的好意。
第一次走訪梁奶奶家,鄒元超聽到“哐當”一聲響,原來,獨居的87歲梁奶奶又把小蒸鍋碰倒在地了。梁奶奶告訴鄒元超,由于房間燈光昏暗,這已經是她這周第三次碰倒東西了,鄒元超一聽立馬自掏腰包,購買燈具為其更換。
鄒元超負責高峣新村的施工,別看這會兒的他“如魚得水”,剛來那會兒,可沒少吃“閉門羹”。項目部剛進場時,村民一聽,幾個“外來人”不僅要改變房子的外貌、還要進房子施工,各種擔憂涌上心頭:住了這么多年憑什么要改?你們改不改得好?是不是要來訛我錢?村民紛紛關門閉戶,拒絕溝通。“為了做好村民思想工作,高峰期我一天要走訪20戶人家,我也是從那時候起隨身攜帶潤喉糖,不然一天下來嗓子都得冒煙兒。”鄒元超說。
僅走訪是不夠的,為了得到村民的支持,項目部聯動甲方及監理公司對村民政策宣貫,并邀請當地5名村長和4名威望長者協助項目人員對每戶做好協調工作,仔細講解設計方案和施工內容,實現和諧共進。
項目部采取“試點先行”策略,先為征得同意的村民家進行施工,通過立面粉刷、墻屋處理、線路改造等讓村民家煥然一新。
“簡直就是新房子!我還沒花一分錢。”村民張大爺為項目部豎起大拇指,得意洋洋地為大家分享自己的新變化,儼然成了行走的“宣傳小喇叭”。
“不止街面上,就連我們小巷里的房子都重新被粉刷過了,還給做了綠化景觀設計,重新理順、捆扎了村內原本凌亂的各類電線、網線,現在整個村子看起來都清爽了不少。”高峣新村的小巷中,在路邊開店的李先生夸起了村子里最近的變化。
其他村民看在眼里,聽在耳里,記在心里,感受到項目部的誠意,漸漸放下了心防。心通了,事就順了,村民從最開始的“閉門”變成了后來的“開心”,迫不及待地“邀請”項目部上門改造房屋,確保了項目如期推進。
此外,項目部積極響應“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義務服務,累計投入近15萬元。結合周邊高架橋墩裸露,景觀效果不佳,村落老人居多,道路坑洼不平交通不便等難題,項目部修復完善道路1公里,還主動與西山區城管局對接村容村貌整治改造實施策略,對現有綠地景觀進行提升,在設計中明確各片區特色,累計種植喬木1197株,灌木817平方米,營造出“一點一特色”的景觀風貌。
針對各個村子所在的位置,選取了77面村內主要道路兩側建筑的外墻和商鋪卷簾門,設計了滇池風貌、彝族風情、生物多樣性等內容豐富的彩繪,整個片區不僅保留了原來的風貌也充滿了昆明特色。
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項目部先后榮獲6封感謝信、9面錦旗,彰顯了央企擔當。
共贏:老舊小區到網紅打卡 建證城市幸福底色
在建設過程中,項目部如“猛虎過江”,以“敢為人先”的精神,攻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項目的1500棟樓,包含公建建筑與村民自建建筑,房屋修建年代各異,材質工藝各不相同,有瓷磚的、抹灰的、膩子的、水磨石的。為了貼合材質,項目部針對不同墻面采用不同工藝制作樣板并迅速請相關方確認,按照“三三統一”施工管理法則進行施工。
在改造云南藝術學校時,由于藝術學校要求獨特,立面改造顏色更換了4次,樣板做了20多次,加上學校只允許周末施工,時間緊任務重。
項目總工余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連續一周每天來回溝通打樣,晚上十點半還在施工現場。當第一棟建筑效果成型之后,學校十分滿意,積極協調教室,方便項目部后續施工,還積極推薦公司參與修復古建筑。無獨有偶,云南武警醫院預備新修建筑,特別邀請項目部參與設計指導。“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較真認真都有了結果。”楊輝總結時說。
在施工過程中,面對施工面積大、施工人員多、管理難度大的問題,項目部把工人進行分組登記,對施工區域進行標段管理;為減小氣溫對墻面粉刷的影響程度,采用成品耐候性罩面油,確保項目生產順利推進。此外,項目部選派專人利用無人機實時監控施工現場,大到整個作業面施工狀況,小到工人系沒系安全帶,都能進行實時監控,實現“一人管一片、一村歸一人”的高效管理方式。
西山項目不僅為昆明交上完美答卷,還形成了西山精神,推動公司在城市更新領域再建新功,助力下碧湘街楚湘社區改造工程等項目承接。未來,讓我們繼續以“信·和”文化筑其身、煉其心、篤其行,在市場的浪潮中破風前行,在歷史的更迭中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