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位于青島市即墨區東關街,因坐落在墨水河之濱而得名。古城由平度古峴的朱毛城遷來,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青島歷史文化演變的重要見證。古城整體布局為“一城、兩街、十景、十三坊”,包括承載儒家傳統文化的即墨文廟,記載明清以來功德顯著的人和事的牌坊街,縣衙、學宮、財富民俗館、城隍民俗館等公共建筑,文化、商業、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一座有生活溫度、商業熱度、文化深度的古城。
其中,縣衙、財富民俗館兩組建筑由亞廈設計院北京設計分院設計復原,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建筑結構的基礎上,充分展現即墨古城的歷史韻味和文化內涵。
縣衙·莊嚴肅靜時追悟初心
縣衙是隋代開皇十六年(596年)古城遷至現址時隨之建立的建筑,后歷經十余次修葺,形成了一衙三堂六房俱備的衙署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包括旌善亭、申明亭、大門、儀門、六房、大堂、二堂、三堂等,中軸線上的一至三堂至今尚存,是山東省僅存的三堂老縣衙,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即墨縣衙是封建社會縣級衙門珍貴的歷史活標本,其整體布局、規模形制體現了我國傳統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寢”的傳統禮教思想。據縣志記載,整個縣衙從院落建筑到木石雕刻、楹聯匾額設置都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此次復原設計旨在恢復縣衙往日鼎盛場景,通過細節體現“千年商都、泉海即墨”的地域文化和古時官府的氣息。青瓦頂、短檐敞口的大門,展現了官府的威嚴雄渾。縣衙正堂古樸、莊重,為三建三進式,屏風后開門通二堂。堂內恢復舊時裝配,上方懸掛“明鏡高懸”、“忠愛”橫匾,下方安置案桌,讓人不禁駐足思古,聯想起舊時父母官們嚴明執法、忠君愛民的辛勞。整個縣衙四周及堂宇由蒼松翠柏點綴其間,盡顯幽靜、雅致,亦有烘托為官者品質高貴、節操堅定之意。
財富民俗館·富麗堂皇中守護民俗
財富民俗館原為春秋閣,即墨民間自古有崇奉財神的信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二日為民間傳統的財神節,即墨古城本身也有著厚重的商業氣息,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齊有即墨之饒,與臨淄并夸殷盛”的說法。
整組建筑包括財神廟主殿、配殿、戲臺、連廊、鴨綠池等,財神殿建筑風格及功能定位于明清式道教建筑。如何既體現道教教義、滿足大眾供奉的精神需求,又能使人們在供奉的同時,感受即墨獨有的地域商業文化特色,是設計的重點所在。
在主造型上,財富民俗館配殿與主殿相襯托,通過長廊、廊亭環抱戲臺,形成豐富的立面形象與廣場空間。財神廟主殿為重檐歇山十字屋頂,屋頂上的脊獸與廟前神獸相互呼應,有福祿祥瑞之意。主殿香爐前的銅鑄聚寶盆,盛滿元寶、錢幣,寓意財源滾滾、富足如意。兩側配殿為二層歇山建筑,主殿與配殿以長廊連接,通過銅雕、木雕等裝飾,體現德裕民財的財神民俗文化主題。
戲臺位于整組建筑的南側,周邊區域為即墨古城市民、游客進行公共活動、舉行財神民俗慶典的重要場所。其建筑為單層歇山和懸山結合的雙面戲臺,面北戲臺為單檐歇山頂,面南戲臺為卷棚頂。采用以吉獸、人物、植物、山水等元素為主的蘇式彩畫,烘托即墨特有的文化韻味,整體造型華麗美觀。
工程地點:山東青島市即墨區東關街
設計單位:亞廈設計院北京設計分院
設計主題:凸顯即墨文化底蘊的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