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企業尤其是大型國企紛紛響應國家號召,實施“走出去”戰略。特別是自2013年中國倡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來,國內企業借助政策東風,走出國門。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海外承包工程,尤其是海外建筑市場發展迅速,成果顯著。
一、行業發展狀況及特點:
中國對外承包商會發布的《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發展報告2016-2017》顯示,2016年,海外市場整體業務規模穩步攀升,年度完成營業額1594億美元,同比增長3.5%,新簽合同額2440億美元,同比增長16.2%;行業企業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2016年全球250家最大的國際承包商榜單中,中國企業以19.3%的業務占比位列各國承包商首位。在對外承包工程行業中,交通、電力、建筑領域行業占據了總份額的91.4%,其發展呈現如下特點:
1.我國海外建筑市場分布仍保持亞非為主的傳統格局。
近年來,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加大國內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特別是對公路鐵路交通、電力水利、樓宇建筑、民航設施等基礎建設的投資幅度很大,以此來拉動內需,擴大市場消費,提升本國的經濟。這對具有海外工程承包資格的中國建筑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商機。然而,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雖然近些年我國在發達國家承建項目增幅較大,但就整體施工水平而言,國內建筑企業和發達國家大型建筑企業施工水平之間仍有較大差距。因而,目前我國海外建筑施工區域仍大多分布在亞非地區第三世界國家。隨著2013年“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和2014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國內企業在亞非市場的優勢得到保障。同時,我國在拉美、大洋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投資、建筑工程等合作前景也呈現出可喜趨勢。
2.工程易受國際政治、經濟、人文因素影響。
部分承建工程所在國家因政黨更迭政局不穩,軍事行動、恐怖襲擊不斷,對企業經營活動造成重大威脅,嚴重影響這些地區工程項目的正常進行,給工程項目參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加之通貨膨脹、外匯風險、分包風險、帶資承包風險、業主支付能力差等經濟因素及人文、自然條件差等因素大大增加了施工的不確定性。2011年2月,利比亞發生武裝沖突,全國陷入混。當時,中國鐵建所屬7家單位的3572名員工,正分布在19個工點,參與3條鐵路建設。一周之內,騷亂波及到了工地,各工區陸續受到歹徒沖擊,車輛被燒、辦公室被洗劫,企業承受了高達數億元損失,所幸無人員傷亡。再如,2013年,由中國鐵建下屬中鐵十七局集團一公司承建的援巴公路——喀喇昆侖公路修復項目建設時,開工之初便遭遇恐怖襲擊風險。其時當地恐怖襲擊風險等級提高到最高級別,項目部被迫全體返回距離項目部數百公里的伊斯蘭堡,安全形勢稍好后又馬上返回項目工地加班加點施工。當年半年時間因為安全原因共往返伊斯蘭堡6次,后續施工高峰期,三十多名中國員工的營地就配備了400名當地警察,其人員風險、施工難度、施工成本可想而知。由以上兩個案例可見,承建工程所在國國情不同、政局不穩,尤其是經濟和政治風險度較之以往明顯增大,直接影響了承建單位人員安全、承建成本、施工風險、合同履行的效率及效益。
3.資金來源復雜、國內外工程規范及材料驗收標準不一致造成資金風險、成本增加、施工難度增大。
以中國鐵建承建的亞非許多項目資金來源為例,有中國援建的、有中資銀行貸款的,有開發商獨立投資的,有所在國運用世界銀行貸款的。不同的資金性質,決定了項目的不同性質。這也為后續施工企業遭遇的施工款來源易斷裂、追債難、合同管理及財務管理風險等扯皮問題埋下了伏筆,為我國施工企業增添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風險。另外,由于現在各國采用的工程規范和材料驗收標準都不一樣,有國標、美標,英標的,歐標等。這些規范和標準中有一些是與中國相同的,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與中國是不相同的,這樣就給國內施工企業帶來了諸多困難。對國外的執行標準不夠熟悉,在施工驗收和材料采購上及進出口報關等稍有不慎就極易導致施工成本抬高、工期延誤等問題。
4.交通、電力、建筑領域成為業務增長的優勢領域。
當前,國際市場互聯互通建設、工業化與產能合作、城市化與智慧城市建設成為行業發展的強勁驅動力,交通、電力和建筑業務實現了較快發展。作為設施聯通的重要內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業務仍然是合作重點,其中鐵路工程增長最快,2016年業務增速同比翻了一番;電力工程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業務熱點,風電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取得突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工程領域新簽合同額390億美元,業務占比達到31%,同比增長達到54%;房屋建筑領域業務取得快速增長,特別是非住宅建筑領域增速遠超住宅類建筑的業務增速,超高層建筑施工優勢成功輸出海外。
5.企業參與大型復雜化項目的競爭力顯著提升。
在海外市場項目日益大型化、復雜化的趨勢下,2016年建筑企業境外新簽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和1億美元以上項目的數量和占比均在逐年提升。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重點項目成為對外經貿合作的標桿。如集設計、采購、施工、融資、監理、運營管理全產業鏈為一體的亞吉鐵路正式通車運營,蒙內鐵路順利通車運營,內馬鐵路簽約實施等,大型項目全產業鏈通力“走出去”成為行業業務的發展趨勢。
且大型復雜化項目多為大型“中字頭”“國字頭”國企承建,目前,大型國企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先行者和主力軍,在落實國家經濟外交政策、促進裝備出口和中國標準“走出去”、推動國內優勢產能轉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建筑行業海外市場面臨的發展形勢:
一方面,建筑行業海外市場正處于迅猛發展期。目前,通過基建拉動經濟增長已成為普遍共識,發展中國家彌補基建缺口、發達國家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區域互聯互通的需求旺盛。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產能合作的國際合作不斷深化,2017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達成了深化項目合作、促進設施聯通,擴大產業投資、加強金融合作的一系列重要成果,通過絲路基金、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超過幾千億人民幣的資金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將繼續成為行業發展的增長點和驅動力,這為中國建筑工程行業下一步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另一方面,建筑行業海外業務發展仍面臨一些突出的困難和挑戰。目前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復蘇仍然脆弱,部分非洲、拉美國家財政壓力加大,建設資金匱乏;政治風險、安全風險、經濟風險等各類風險問題仍然突出,企業在拓展業務、開展投資時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同時,各國企業通過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跨國經營,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企業普遍感受在國際市場所面臨的外部競爭不斷加劇。此外,由于行業內企業業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傳統競爭優勢下降、同質化競爭問題依然突出、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等方面成為制約行業企業發展的瓶頸。
三、建筑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途徑探析: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和紛繁復雜的海外建筑市場狀況,國內建筑企業必須視國際形勢而變,乘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東風,認清形勢,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采取有效措施,主動加入到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勇立潮頭,大力發展海外事業,力求在海外建筑市場這塊大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國內企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大做強做實海外市場進而不斷壯大企業實力、提升企業格局:
1.拓寬海外工程信息渠道。
建筑行業要走向海外,首先要掌握海外市場信息。海外市場廣闊但卻瞬息萬變,因而我國企業要借助多方渠道獲取市場最新信息和項目信息。具體而言,可通過多參加行業推介會、實地考察、與目標地市場同行“抱團取暖”、與國內大型國企“強強聯合”、加強與政府部門聯系借助政策東風、與行業協會加強聯系、與大型投資商和開發集團建立合作關系等方式不斷將“觸角”伸向海外市場,時刻關注海外市場動態。
2.增強海外市場風險意識。
海外施工與國內施工相比,海外市場存在著更多不確定因素,而不確定因素越多,施工風險也越大,因此企業一定要密切關注如何在國外施工中如何回避、降低風險,贏得最大利益。具體言之,需要在海外施工中注重風險分析和評估,增強風險辨識判斷力、充分利用合同條款來規避風險、減少承包商資金及設備的墊付、回避外匯風險及風險轉移等手段來較少海外施工中的風險,以最小代價換取企業最大安全,降低成本,提高利潤,進而求得企業更好生存和發展。
3.布局海外建筑區域市場。
相比國內追蹤同類項目費用,追蹤海外工程項目前期投入更大,就企業長遠發展及降低成本而言,不可能在所有承建項目所在國都成立駐外機構或分公司,因而,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切入和定位務必考慮充分、布局合理。在一個市場區域內,市場環境往往具有相似性,此時,企業可選擇一個市場基礎相對較好的國家切入,立足市場之后再向周圍國家和地區輻射滲透。此外,在市場布局上,結合欠發達亞非拉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建筑需求較大特點及我國建筑企業發展水平現狀,應以發展中國家市場為重點,兼顧發達國家市場。
4.“強強聯合”以求合作共贏。
海外市場經營我們既要立足自身、獨立經營,也要“求諸于外”、合作共贏,既能當敢打敢拼的“孤豹”,又能做抱團圍獵的“群狼”。通過立足自身、資源互補的方式共同開發海外市場。企業應當在做好獨立經營的基礎上爭取系統內諸如中鐵、中建、中鐵建、中交、中航等大型國企,,以期達到通力合作、互利共贏的目標。企業合作時應積極探索、創新經營模式,以釋放生產力,增強競爭力。如海外并購、海外置業、融投資帶動總承包、聯合體+股權投資+承包、聯合體+股權合作+承包+運營等方式來開拓海外市場,取得了積極成果。另外,可改變傳統“做項目”思路模式,變為“造項目”為切入點,例如政策引導和自身優勢創造項目。例如優惠貸款、資源換項目等政策,以融資帶動項目落地。再者,可通過設計費入股、投資帶動方式參與政府投資的BOT、BT、EPC、PPP項目。
5.塑造企業良好形象并注重企業信譽。
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拓展,承建企業應當注重樹立企業良好形象,通過高質量、新科技、優服務贏得市場信譽,創建企業標志性工程和獨特的品牌文化。此外,海外項目要想滾動發展,信譽是首位。信譽要靠企業承建工程的質量和綜合水平去換取和維系的。因而,企業在海外市場上務必按規范做工程,確保自身形象和良好信譽。
6.加強海外項目管理,提高經營效益。
管好海外在建項目既能確保企業的經營效益,又形成良好信譽,“以干促攬”,有利于后續項目的跟蹤和落地。中標海外項目后,企業要深入研討適合海外項目的組織機構和領導班子,提高管理效率和層次,較少管理成本,并大力推行屬地化經營。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公司應注重合同管理、財務管理及勞務管理,重視過程控制,依托項目內部管理創造收益,并高度重視索賠工作和變更工作。
7.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筑企業屬于多樣化經營,這就要求企業培養的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對海外項目更應如此。企業要結合企業海外戰略目標和競爭策略,制定符合海外市場的企業人才發展規劃,激發員工潛力,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為企業持續性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時,高度重視員工培訓和開發工作,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相結合,根據職位需求,重點突出項目主要人員培訓,使海外項目職工的商務談判、外語水平、專業技能適應國際競爭需要。
開拓海外市場是國內建筑企業關乎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企業抓市場良機,獲取更多市場份額,謀求企業長遠發展的正確決斷。企業應善于發現市場機會、積極創造機會,根據國內外形勢、自身優劣勢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海外市場發展戰略,以市場為導向,挖掘自身潛力,不斷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不斷做大做強海外市場。
來源:國際工程與海外項目 京企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