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智曉芳
院校: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編號:81
命題: 畢業(yè)設計作品
作品名稱:交通——上海地鐵交通大學站環(huán)境改造設計
指導老師:馬輝 周立軍
參賽形式:個人
個人簡歷:
返回大賽作品頁1.1設計概念生成
“交通”之名取自于《易經(jīng)·泰卦》,其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萬物大“通”之時。這正是上海交通大學之所以命名“交通”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辦學理念;地鐵是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起到人流的運輸傳遞功能,地鐵站作為與地面相聯(lián)系的節(jié)點,提供給人們使用地鐵實現(xiàn)交通的場所和機會;從現(xiàn)狀來看,人與地鐵站之間是單純的場所提供和使用的關系,通過設計使其實現(xiàn)更多的互相關注和融入。(設計概念生成如圖1-1所示)設計元素提煉,根據(jù)交通這一主題,結合交通的的意義和文化蘊含,提取出交匯的網(wǎng)格和動態(tài)的曲線兩種形式元素,以及通過設計實現(xiàn)人與建筑空間的互動圖。
圖1-1設計概念分析圖
1.2設計內容分析
1.2.1功能分區(qū)分析
交通大學地鐵站主要由7個出入口空間,站廳層空間,10號線站臺層空間,11號線站臺層空間構成。站廳層空間主要由出入口空間,付費區(qū),非付費區(qū),設備用房三部分構成,其中出入口空間是人們進入和離開地鐵的節(jié)點;非付費區(qū)是人們進入地鐵乘車購票之前和出站離開地鐵的之前的交通緩沖空間,連接出入口和付費區(qū);付費區(qū)是人們購票后可以通過閘機進入的區(qū)域,在此區(qū)域等候上下列車;設備和后勤用房是提供給地鐵中的通風,照明等的設備放置區(qū)和車站工作人員的辦公區(qū)域。
在滿足地鐵站廳層多種區(qū)域的使用功能的同時,設置了文化和商業(yè)展示功能,如在臨近錢學森圖書館的2號出口設置錢學森文化展示區(qū)擴大和整合原來的展示區(qū)域,形成連貫完整的展示功能;在6號出口走廊的較長立面設置交大文化展示墻;在其它墻面和出入口通道處設置商業(yè)廣告墻;在臨近1號口和7號口間的空置區(qū)設置便民服務區(qū);針對每個出入口設置自助購票機。
站臺層是地鐵列車和地鐵站之間的過渡空間,交大站為列車在兩側的島式站臺。主要分為軌行區(qū),設備用房,付費區(qū)三部分。其中軌行區(qū)是列車行駛的區(qū)域,付費區(qū)使人們等候地鐵的過渡空間;同樣設置設備用房和后勤用房。站臺區(qū)需設置供人等候休息的座椅。(具體功能分區(qū)如圖1-2所示)站廳層的付費區(qū)是地鐵的人流匯集點,交通流線復雜。容易產(chǎn)生人流的交叉和對沖。通過檢票閘機的進和出的方向的合理安排,可以滿足不同出入口進入的乘客有相互極少交叉的流線,同一處閘機的進站和出站流線不形成對沖。人們在到達路徑選擇節(jié)點時可快速容易地找到相應進出方向閘機。
圖1-2站內層功能分區(qū)圖
1.2.2交通流線分析
地鐵的交通流線主要分為進站流線和出站流線,以及站廳層和站臺層間的垂直交通流線。站臺層的流線較為復雜,由不同的出入口通過非付費區(qū),進入付費區(qū),通過樓扶梯進入站臺空間。其中從非付費取進入付費區(qū),通過閘機檢票進出站的過程產(chǎn)生人流阻滯的可能性很高。通過合理安排閘機的位置和進出方向,做到人流的合理組織和分離。(具體流線組織如圖1-3所示)站臺層的流線相對簡單,主要是人群的上車,下車和站臺層與站廳層之間的垂直交通。其中樓扶梯空間在客流高峰時段容易形成阻滯。在上下列車時也容易產(chǎn)生擁擠。
作為公共交通建筑,地鐵站的首要功能職責是提供給人方便暢通的交通方式,流線規(guī)劃設計盡量避免了人流的對沖和交叉。在重要的路勁選擇點或特定功能空間容易形成人群的匯集。如在文化展示區(qū),站廳層付費區(qū),樓扶梯空間等等。這些空間在設計時著重考慮其人流容納量。
圖1-3站內流線分析圖
1.3設計具體分析
1.3.1站內環(huán)境設計
地鐵站室內空間的設計遵從“少即是多”的原則,即精減裝飾內容,主要墻柱等立面和棚面采用建筑本身的清水混凝土材質,天花采用局部吊頂?shù)男问剑@露棚頂?shù)耐L,噴淋等設備。色彩整體使用混凝土的淺灰色,在局部區(qū)域使用高純度明度的藍色,避免過分分散行人的精力,阻礙快速識別通行。實現(xiàn)其實施成本,即材料成本,施工成本,維護成本,環(huán)境成本的降低。
站臺層延續(xù)站廳層的設計風格和方法,地面鋪裝由不同顏色的地磚拼貼成流線狀的圖案分割,起到裝飾和引導流線,劃分區(qū)域的作用。站臺中段通往10號線站臺的樓梯間給人封閉,幽長的心理感受,因此取消不必要的非承重墻體,改用通透的玻璃護欄,保證視線上的可達性。從而消除焦慮和不安感。(材質和燈具選擇如圖1-4所示)。
圖1-4材質和燈具選擇
1.3.2出口建筑設計
交通大學地鐵站位于上海市徐匯區(qū),是上海地鐵10號現(xiàn)和11號線的換乘車站。有7個出入口。其中2號口緊鄰錢學森圖書館,1號口與2號口隔華山路相對.
1號口和2號口的出口建筑形式借鑒其周邊的錢學森圖書館的建筑意向,由墻體實的體量和玻璃立面的虛的體量構成,形成鮮明對比。2號口的建筑形體是不規(guī)則的長方體,兩對角切去替換為玻璃的虛的體量,頂面的玻璃結構可為其下方的入口電梯提供自然采光。頂面墻體的部分避免日光過久照射。1號口的建筑形體可以看成是1號口形體的一部分,上升的三角楔形形體,升高的部分形成出入口,順著下降的趨勢進入地鐵入口空間。(建筑形體生成分析如圖1-5所示)。
圖1-5建筑形體生成分析圖
3.4設計中的人文關懷
1.4.1 區(qū)位文化在設計中的體現(xiàn)
交通大學站地鐵站2號出口與錢學森圖書館相鄰,在地鐵站站廳空間非付費區(qū)和2號口出口通道處均設立了與之相關主題的文化展示,比較充分的展示了其文化元素。但藝術性和展示性不高。兩處互相獨立,其中走廊空間設置較隱蔽,出現(xiàn)和結束的方式較突兀。
設計概念:“以人為鏡”,通過鏡面效果材質和印有錢學森相關元素陶制磚的運用,使人身處其中可以與空間產(chǎn)生互動,行走與觀看的同時發(fā)現(xiàn)自身,收獲體悟。形式元素:鏡面效果金屬飾面板,淺色陶土墻面磚,發(fā)光燈帶等。
交通大學地鐵站位于上海交通大學附近,是國內知名的學府,有悠久的歷史和先進完善的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在6號出口走廊的較長立面設置交大文化展示墻,所用材質依舊為混凝土材質,形式為交錯的流線形成網(wǎng)絡裝狀,提煉交通大學有關歷史、文化、科研、學科建設等的關鍵文字信息,平面設計的方式排列,以篆刻的形式呈現(xiàn)在文化墻立面上,展示交通大學的文化,呈現(xiàn)厚重、歷史、和科技感的視覺效果。
1.4.2設計中的人文關懷
對地鐵使用人群的分析:第一層為身體健康而且動作敏捷的人。這一層的人能活躍自由的跳動、攀爬以及攜帶重物。第二層為體能一般的普通成年人。該層次的人也往往被作為設計的標準而存在。第三層為孕婦和兒童。設計中他們常常被設計師所忽略。第四層為正常的老年人和攜帶重物的人。這類人在生活中時常被設計師的“門檻”所阻擋,而存在諸多不便。第五層為可步行走動的殘疾人。這類人指視覺或聽覺障礙者以及上肢殘疾等等。第六層為獨立乘坐輪椅者。第七層為在公共環(huán)境中需要借助他人幫助實現(xiàn)自己的某些意愿的殘疾人。第八層為更嚴重的殘疾人士,需要多人幫助才能完成自己的意愿。
在設計初期提出設計的工作前提: 地鐵車站的使用者,無論哪類層次的對象人群,都要被當作身體正常的人來對待; 殘疾人、老年人、孕婦和兒童都需要公平的待遇,無論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他們沒有不正常,這只是一種特殊的“和而不同”的概念。同時,也沒有了這樣的想法:為了讓殘疾人能乘坐地鐵,按照殘疾人的設計標準將他們歸為特殊的一類,以一種附加的特殊手段實現(xiàn)他們乘坐地鐵的目的。這其中的建筑實例比如電梯、自動門,最初也只是為了普通人的方便需要而設置,可這又恰好極大地方便了行動不便或者有障礙的人士。
無差別設計。也就是為所有人都提供相同的選擇。這種做法具有良好的經(jīng)濟性也能體現(xiàn)公平合理的民主原則。實踐當中則是以行動能力最弱的人群為基準進行設計( 比如輪椅的使用者),同時兼顧通用設計對象金字塔的其他人群使用。例如,在出入口的地方均不用臺階的方式處理高差問題,全部改用坡道,這樣使得特殊人群能方便的使用,正常人也從中獲取方便。但可以明確以下宗旨:首先是這樣的設計能給所有的人都帶來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礙。
迄今為止, 軌道交通的所有相關信息都只通過大屏幕予以公布顯示, 乘客必須瀏覽所有信息, 并從中選擇他們所需要的相關信息。這樣的信息系統(tǒng)并不能夠提供貼心服務, 也無法讓乘客滿意, 最理想的情況是為每一位乘客提供個性化的引導服務。但由于工作人員有限, 顯然無法為乘客逐一服務。因此,有必要開發(fā)一個界面友好、能為乘客提供一對一引導服務的計算機系統(tǒng)。鑒于視力障礙人士無法獲得屏幕上的顯示信息, 設計存儲有相關站點信息的IC芯片被嵌入盲道, 其信息的讀取是通過安裝有內置天線的拐杖來實現(xiàn)的。通過這個系統(tǒng), 視力欠佳的人士就能夠借助于便攜式語音提示裝置來獲得相關信息。
本文主要對設計方案進行了說明解析,主要包括概念生成,站內環(huán)境的交通流線,功能分區(qū)分析,和具體設計形式的說明,以及出站口建筑的設計。在技術方面,著重進行了通風和導識系統(tǒng)的學習研究和設計。
本方案設計構思圍繞對“交通”一詞的概念展開設計。即在古語中“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含義,即交通大學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辦學理念;地鐵是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地鐵站是與地面相聯(lián)系的節(jié)點;以及通過設計使其實現(xiàn)更多的互相關注和融入。根據(jù)交通這一主題,提取交匯的網(wǎng)格和動態(tài)的曲線兩種形式元素,以及增加人與建筑空間的互動的設計構想。
站內空間的設計,整體風格采用精減裝飾,材質選用清水混凝土的立面,棚面裝飾,局部吊頂天花;色彩整體采用灰色調,局部使用高純度亮度色彩。設計中著重體現(xiàn)人文關懷,融入文化元素和人性化設計。出站口建筑借鑒錢學森圖書館的建筑形式,應用玻璃和實體墻的虛實對比關系,建筑形式采用不規(guī)則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