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概況:
昭廟位于香山公園見心齋以南,地處半山,坐西向東;清乾隆四十五年為接待西藏六世班禪來京而建,故世人稱之為班禪行宮。 1860、1900年先后兩次遭到英法聯軍的焚毀。就整體建筑風格而論,此廟以藏族碉房式為主,以漢式為輔,主體呈方形碉式,白色條石為基,紅色墻身,高厚堅固。墻體上方四周,間隔設有藏式梯形壁窗,其上部飾以漢式單斜面遮檐。
此次選取紅臺裙樓部分進行具體深化,裙樓共分為兩支展示流線對藏傳佛教及藏傳佛教與香山昭廟的關系分別在二、三層進行展示。二層主要對藏傳佛教進行展示,第一部分為藏傳佛教的緣起。包括印度佛教的展示、漢地佛教的展示和苯教的展示;第二部分為藏傳佛教的形成發展。包括前弘期、滅法期、后弘期(五大教派)、格魯派的展示;第三部分為藏傳佛教個人的修行方式。包括“十明”(醫方明、工巧明、星象學、佛學、邏輯學、語言學等);“十善”的展示。三層主要為昭廟的展示,包括班禪文化、昭廟歷史、昭廟復原過程的展示。通過展示陳設,希望使人們認知藏傳佛教及藏傳佛教與漢地相互交融的關系。
設計概念:
在設計中引入曼荼羅的秩序。曼荼羅是藏傳佛教教義和思想集中的外在體現,藏傳佛教中的教義、符號、宇宙觀大都集中在曼荼羅中,把設計中的平面布局和空間的重點與曼荼羅的精髓相匹配統一。根據紅臺的空間格局和曼荼羅的四個方位,把四類曼荼羅藝術形式作為四個主要的節點著重表現,以次避免冗長的展示流線給觀眾帶來疲勞。
把曼荼羅所蘊含的秩序、內涵和外在呈現的形式運用到平面及主要四個中心節點之上。 修行者在用曼荼羅進行觀想時,是由抽象到具象的一個過程,要首先觀想諸尊,再變為三昧耶形,三昧耶形再變為完整的諸尊形式,最后前三種曼陀羅匯總并體現在羯摩之中。
把空間的四個節點分為四個展示部分,逐一對應四種曼荼羅,通過瀏覽曼荼羅這種逐層遞進的轉承關系,讓人的精神也有一個升華轉變的過程,從而讓觀眾感受佛陀的存在,指引價值觀。
昭廟都罡殿內供奉著旃檀佛,據佛教傳說,在釋迦牟尼到仞利天為母親講鏡之前,弟子們為了讓佛像的影像永留人間,便請佛祖站在河邊為其繪像,由于人們對佛祖的尊敬,不敢以目直視,只能依水中的影子繪像,臨摹時連水的波紋也照樣繪上,從此以后,凡是此種形態的釋迦牟尼像,不論是何種材料造成,一律稱“旃檀佛”。
在設計中保證這四個節點不僅與自身空間有聯系,還與空間以外的主殿--都罡殿有聯系,在空間處理上,通過開啟側窗的方式,使觀眾可以在內部遙看都罡殿的旃檀佛像,與曼荼羅中的空間格局保持一致。
設計形式:
第一部分為序廳部分,對應的是大曼荼羅方位,根據大曼荼羅的教義,它是一個抽象觀想的過程,所以在設計中對應運用投影,并投射到水中,在形式上與都罡殿旃檀佛形成呼應關系。
第二部分對應的是三味耶曼荼羅方位,該曼荼羅主要表現的是藏傳佛教的法器、不同的法器對應的是不同的佛像,該區域主要運用下沉式,運用沙坦方式呈現。
第三部分為法曼荼羅方位,它表現的是佛祖的警世箴言,以梵文為主,該區以浮雕和鏤空為主要表現方式。
第四部分為羯摩曼荼羅,該區融合了前三個曼荼羅的精要,表現藏傳佛教立體的宇宙觀,主要以模型方式呈現。
大曼荼羅
三味耶曼荼羅
法曼荼羅
羯摩曼荼羅
作 者:劉 彭
指導老師:李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