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節,運河之畔,一場關于設計重塑和美鄉建的創新實踐在通州區西集鎮拉開帷幕。6 月23 日,由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主辦、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協辦的“副中心新鄉居” 項目啟動儀式于馬捌家運河仙草樂園舉辦。我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樊淑玲出席活動并致辭。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秘王正、西集鎮鎮長于軍、全國各省市區駐京辦事處信息協會副會長王進軍、全國駐京辦信息協會雙招雙引分會秘書長楊國宏、美在西集(北京)文旅有限公司負責人陳迤邐、馬捌家營地負責人藺世杰、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全國保障房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宋兵、專家翟建軍教授、北裝協副會長/北京筑邦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洋、顧問王剛、黨支部書記兼副秘書長孫戌翯、副秘書長曹穎、會員部主任劉靜等到場;我會會員企業中國裝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業之峰諾創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佰地建院裝飾工程設計有限公司、遠洋裝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團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華美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翰盟建筑設計顧問(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智管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設計研究院、北京優治文創科技有限公司、京龍玉發建筑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明臺(北京)設計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代表與會。
“副中心新鄉居” 項目以 “共筑舍” 模式為核心理念,旨在通過盤活閑置農房,實現城市需求反哺鄉村,推動運河文化與休閑生活深度融合,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美麗鄉村建設的全新范式。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董秘王正深入介紹了“共筑舍”模式如何從資源整合、設計賦能到全過程建造,激活鄉村閑置空間,推動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美在西集(北京)文旅有限公司負責人陳迤邐、馬捌家營地負責人藺世杰等嘉賓先后致辭展望項目發展前景。
樊淑玲秘書長在致辭中贊揚了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攜手西集鄉政府在通州區探索創新“政策賦能—技術下沉—產業整合—運營增值”的鄉村振興全周期服務模式,為行業帶來一種社會投資和民宿康養等業態利潤共享的新模式,一方面促進產業的多元化,一方面帶動鄉村消費。根據該模式特點,各級政府、裝飾企業和行業協會等行業與社會資源聯動,從籌備鄉村資產交易所探索租賃權證券化到開發AI輔助設計云平臺、共建項目產業鏈協同平臺、發起“設計師下鄉計劃”等路徑,去解決以往老舊改模式的很多堵點,持續推進“百村示范”工程。這還將為當下處于轉型困難期的設計師群體提供更多的職業發展空間,激活人才資源。二個試點村也各具特色:沙古堆村作為通州區鄉村建設典型,環境整治成果顯著;儒林村老房改造聚焦于與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相融合,實現建筑改造與文化保護的有機統一。“共筑舍”項目通過多方協同與創新投資模式,有望推動鄉村成為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的價值高地,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樣本。中國院為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希望在各方推進下,共建和美鄉村新模式,高質量推進北京市百千工程。
活動現場,西集鎮鎮長于軍、中國院董秘王正、北裝協秘書長樊淑玲、北裝協副會長/北京筑邦公司總經理劉洋等領導展開“副中心新鄉居”畫卷,三位設計師作為新村民代表與美在西集文旅負責人簽約,為項目啟動拉開序幕。
“副中心新鄉居” 項目的啟動,是中國建筑研究設計院及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踐行社會責任、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體現。深化各方合作,以專業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