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零碳建筑技術發展
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調研北京市首個零碳建筑示范項目
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20》,我國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總量2019年達到21.1億噸,占總碳排放的21.9%。因此,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建筑運行階段減碳是建筑領域碳排放達峰的關鍵。
同時,北京市城鎮民用建筑面積超過9.3億平米,2019年建筑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53%,建筑領域碳排放占比超過50%,節能減碳潛力巨大,因此建設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成為建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為此,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秘書長樊淑玲、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產業化分院副院長宋兵一行應邀到北京市朝陽區的首個零碳建筑——北京建筑節能研究發展中心零碳建筑示范項目開展考察調研。
△ 對零碳建筑示范項目調研人員(左二: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秘書長樊淑玲,右二:北京建筑節能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龔海光,右一: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產業化分院副院長宋兵)
示范項目采用高性能非透明圍護結構保溫技術、高性能門窗技術、無熱橋處理措施、高效熱回收技術、建筑氣密性措施以及可再生能源及建筑電氣化七大類、二十項節能技術,將建筑本體的能耗降至改造前的90%,同時設置多種形式的光伏設施,使建筑耗電量與光伏發電量達到平衡,最終實現100%節能、100%減排。
項目將“光伏發電、儲能蓄電,直流供電,柔性用電”相結合。通過屋頂單晶硅結合 BIPV直流發電,利用直流電向室內直流用電器供電,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時,考慮特殊情況,接入市政電力,當連續陰雨天或光伏用電不滿足時使用,實現柔性用電。
為實現功能與建筑和結構的有效融合,相比傳統在建筑屋面設置單晶硅光伏板傳統做法外,項目部還在建筑西立面采用了仿石材光伏幕墻、屋面采用了光伏瓦,共同為項目收集電能。據估算,該項目全年發電估算為5.6萬余度。
△仿石材光伏幕墻
參觀結束后,雙方還就如何推動北京市建筑節能以及零碳建筑的技術推廣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樊淑玲秘書長表示,光熙門北里29號樓零碳改造項目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為今后大規模的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和實施提供了經驗,對未來既有建筑零碳改造標準的制定及其他項目的實施具有示范作用。
對于如何將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工程實踐經驗和關鍵技術應用研究推廣開來,需要整個裝飾裝修行業共同努力。希望北京建筑節能研究發展中心能夠進一步提煉零碳建筑的設計、施工技術要點,對項目進行技術分析,論證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節能技術的進步和節能產業的升級。
關于光熙門北里29號樓
零碳建筑示范項目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光熙門北里29號,由一座建成于1987年的既有公共建筑改造而成。總建設面積1181.6平方米,整體建筑采用磚混結構,地上兩層,無地下室,建筑高度為8米。功能首層為零碳建筑站廳,二層為辦公場所。
△ 項目改造前身
建筑經過一系列的改造及精細化施工,實現了運行能耗比同類建筑低50%以上。經過碳排放計算,本項目運行過程碳排放量為25tCO2,光伏減碳為31.8tCO2,整棟樓實現運行零排放。2023年年初,光熙門北里29號樓獲得DENA高能效建筑——零碳運營建筑質量標識證書,成為中國首個獲得DENA零碳運營建筑認證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