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曉夢隨疏鐘,飄然躡云霞。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語亦佳。
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李清照《曉夢》
素食跟古人品茶一樣,在雜亂的生活中有一絲狹小的空間讓你置身世外,仿若靈魂沉醉其中灑脫飄逸,品嘗美味佳肴回味無窮,那便是李清照詩中所描繪的“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
本案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李清照的這首詩,詩中描述了大自然仙境般的畫面,清山綠水、空山鳥語,響徹著悠閑地天籟,蓮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走在其間,陶然欲醉,表現了人們對逍遙生活的深深熱愛和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向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對健康追求的提高,“素食主義”逐漸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飲食方式。本案以“隱食”為主題,蓮為主要裝飾元素來創造一個能滿足現代人需求的素食餐廳。把“蓮”元素融入到整個方案當中,再加上水景,古樸的傳統中式元素跟古老的家具搭配,即不刻意的用蓮來表達,卻又能讓每個空間都能取到點睛之筆,給人帶來清新,淡雅的寧靜感覺,讓人們沉靜在這美妙的環境中,從身心去感受到我們的“隱食”意境,小隱于野,大隱于市。
現在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壓力更大,在這樣繁忙的生活之余,能有一個像隱食這樣的飲食休閑的地方,無疑是一種放松,能盡情的享受這悠閑環境給人帶來的輕松心情。
項目概況:
在當今素食在餐飲行業中屬于“新興選手”,在絕大部分的地區很少有以素食為主題的餐廳;現在人們不是“貧而素食”,而是“富而素食”;本案是位于某大型居民區的一家以“隱食”為主題的素食餐廳。餐廳地處大排擋林立的食街和交通要道,同時,這里也是老人和年輕女性聚集的地方。本餐廳營業面積為677m2,分為包間區、卡座區、散座區三大部分,其中16人大包間2個,中包間3個,小包間2個。能容納259人同時餐飲,其中散座區108人、卡座66人、小包16人、中包34、大包32人。
風格特點:
本案以現代跟中式結合來打破格局,不拘泥于傳統的概念,更愿意把它當作一個藝術品來看待,運用中國傳統古樸的設計元素并且推陳出新的創造,新的元素,帶來新的設計理念,融合現代的設計元素再加上餐廳柔和溫暖的色調,讓人心理頓時產生一種安然的寧靜感。
本案以“隱食”為主題,突顯一個“靜”字。中國傳統的古樸元素,原生態的枝葉,古銅色的椅子,荷葉跟蓮花的點綴 ,無疑不讓空間氣氛調至優雅、漸淡一些;一掠陽光灑在桌面上,濃濃的禪意更是陶醉在這場景中無法自拔,讓人們不僅在用餐的時候能享受美食,同時還能感受到環境給他們帶來的那份寧靜。如唐朝詩人王維的“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詩句中描寫簡樸自然的素食生活,靜美、寂悅、澄曠。
禪意空間是寧靜卻又不失優雅,遠離喧囂而又不失消極頹廢的空間,以其簡樸、舒適和隨意的特點給人很強的吸引力,為空間營造一個寧靜、安逸、和平的氛圍。色彩及造型較為含蓄保守,以舒適為導向,兼具古典的造型與現代的線條、人體工程學與裝飾藝術相統一的風格,充分顯示出寧靜與舒適的特性。本案設計意在打破城市喧囂給人們帶來的紛擾,回歸到一種自然的環境中,使人們在貼近自然的環境里,享受到更多的愉悅和溫馨。
設計中將原有的空間加以分割并充分利用,在滿足就餐人群需求的同時發揮出其特有的特點。設計不但運用了高雅的中式元素,還將自然元素加入其中,在不失雅致的同時,讓整個空間變得輕松、舒適。材料上延續了中式風格中以木材為主的特點,加以景觀小品的點綴,使整個空間充滿自然文化的氣息,營造出自然、和諧的氣氛;在空間處理方面,以中國風的“透”與“隱”為主線,使整個空間內外通透、功能分區明確;在裝飾及細節方面,墻面、地面、頂棚、家具以及燈具器皿等均以中式風格的造型為其主要特點。
總結:
隱,是一種回歸。讓干涸之心,重獲生機;讓疲憊之身,遁入自然之境。
本案是由李清照的《曉夢》一詩展開的一次以“隱食”為主題的設計。現在的人們時時刻刻都在面臨著城市的喧囂和污染,還有忙碌的工作以及緊張的生活,所以做這樣一家耐人尋味格調的餐廳,旨在給人們營造一個寧靜、清新、舒緩的就餐環境,讓人們在喧囂的城市中尋得一份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