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說明與改造方向:
廠房改造設計重在改造二字上,所謂改造,既要賦予建筑本身新的文化和生命,又要保留原有的文化價值,因此改造因結合建筑本身文化價值同周邊人文環境的基礎上,融入新的設計元素,或是創新,或是文化補充。當然,建筑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容納空間,在室內設計上,采用與使用功能相符的設計風格,營造茶禪一味氛圍!“茶”文化是對曾厝垵文化的補充,“禪”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兩者相融,在設計上即采用了新中式設計理論,貫穿景觀、建筑、室內改造。力求打造新特色文創空間。
集盒藝術營地理位置分析:(這是個什么地方)
曾厝垵社區位于廈門東南部,東至白石炮臺與黃厝接壤,西至胡里山炮臺,南至環島路與大擔島隔海相望,北至御屏山西姑嶺,三面環山,一面臨海,風景秀麗,面積約為6.5平方公里。集盒藝術營就是位于曾厝垵的西北部,北面靠山,西面緊鄰啟明寺,東側與曾厝垵家庭旅館(客棧)民居群相依。。
曾厝垵的歷史變遷過程:(原始地方文化)
歷史上的曾厝垵一直是作為農村而存在的。臨海漁村,有自己的歷史,2000年左右,基礎設施的完善,旅游人數增加,家庭旅館迅速興起,咖啡屋酒吧奶茶店一應俱全,逐漸成為了旅游村。
曾厝垵現狀:(這個地方周邊有什么)
曾厝垵原本是一個非常原生態的村落,民風淳樸,歷史發展,歲月變更,一切在發生變化,隨著廈門市農村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曾厝垵已經被列為改造范圍,根據廈門市的總體規劃,曾厝垵的定位將被建設成為廈門東南海濱的文教、療養、旅游、居住區,建設安置房、片區市政道路、公建配套、集中綠化景觀等。而曾厝垵的自然村歲月、橋村風采閩南文化,只能留在人們的回憶里了。
改造方案的提出:(為什么改造這里)
雖然廈門市的總體規劃正在進行,文教、療養、旅游業正在蓬勃迸發,但是,這里仍然缺少一些傳統元素,該地旅游業發達,有咖啡奶茶大酒吧卻少有窺見閩南茶文化,如果說旅游是時間與空間流動的藝術,那么這里也貧乏傳統文化空間和時間凝固的藝術。當然,這里所說的凝固藝術,不僅僅是指曾厝垵旅游區的特產、紀念品,一方面我們更側重引入與當地互為補充的傳統閩南茶文化為主,以造型藝術,實用藝術,創意藝術為媒介,去塑造具有當地特色的閩南傳統文化縮影。另一方面從地理位置看,宗教僅僅只是以自身的廟宇形式存在,急需文化的傳播載體。所以建立一個以閩南茶文化和宗教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創意園區是非常有必要的。
改造方案的思路:(如何改造)
作為傳統原始自然村落,無論在建筑、還是人文上,都有自己的文化脈絡,面對傳統文化和城市化進程,應當繼承與弘揚,堅持與發展。茶文化的引入實際就是對曾厝垵閩南文化的補充與發展,原廠房的保留和宗教衍生品的開發實際就是對該區域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因此,改造應該抓住兩條主線,第一是對傳統的再現與發展,(僑村文化+閩南茶文化與宗教文化);第二是對未來的策劃與展望,作為旅游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年游客流量近300萬人次,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做好規劃設計。
集盒藝術營改造定位:(改成什么樣)
集盒藝術營的改造定位是將其建設成為“一園”“兩帶”“四產業”。
所謂“一園”,就是將其建設成為具有區域特色以“茶禪一味”為主題的文創示范園。
所謂“兩帶”,就是指發展宗教文化(佛)和閩南文化(茶)兩個產業帶
所謂“四產業”就是指以木藝制品、瓷制品、石制品、組合制品四個產業帶動文創。
“茶禪一味”發展前景:(這樣改的好處)
對曾厝垵原始自然村落,僑村文化閩南文化的補充豐富和發展
帶動當地產業和經濟的發展
充分利用旅游產業發展優勢,傳播閩南茶禪文化,讓印象廈門曾厝垵文化傳播海內外。
豐富國內的文化產業結構
拓展市場,茶具,茶道,茶生活,注重材料的應用,開辟新的材料市場,陶木石的開發與茶創意的應用。
開辟新的茶禪文化。
“茶禪一味”與周邊環境:(與周邊如何銜接)
集盒藝術營地處家庭旅館群,往來游客數量繁多,周邊有大量的餐飲店,奶茶咖啡酒吧一應俱全,茶文化的引入,文創園區的設立是對該區域飲食旅游文化銜接,茶文化的衍生物更是對曾厝垵區域僑村閩南文化的延續。更與西側啟明寺佛教合作開發禪茶文化創意產品,豐富茶生活,可謂因地制宜。背靠深山趣林,更有一番風味。